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略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三略

分类:【传统文化】

又称《黄石公三略》、《黄石公记》。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旧题下邳神人黄石公撰,今考证大概为秦、汉之间无名氏所作。分上、中、下3卷,共3800余字。“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今存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武经七书》本等。

《三略》主要是一部从政治和军事的关系上论述攻取之道的兵书。在政治上,它强调以“道”、“德”、“仁”、“义”、“礼”治国。提出君主得天下的前提是得人心,要“赏禄有功,通志于众”。还说,“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制胜破敌者,众也”。对于争取民心,重视民力这一点来说,《三略》较之《孙子》、《吴子》都更进一步。另外,书中提到君主得人心的方法就是运用柔弱刚强之道。所谓“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因此要以柔克刚,以弱制强。但并不是一味反对“刚”、“强”。关键在于“兼此四者而制其宜”,即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灵活运用。要“外弱内强”、“外柔内刚”,把“刚”、“强”隐藏起来,含而不露,便可以机断行事,力争主动。

在军事上,它认为进行战争要从保民的立场出发,“以诛暴讨乱”,“以义诛不义”为目的。治军的要点是收揽士卒之心,即“察众心,施百务”。它提出“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因此作为军中的将帅,除了具备“能清,能静,能平,能整,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难,能制军权”等修养以外,还要“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平时“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战时则与之同生死,“故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将帅还应深谋远虑,坚定勇敢,适时而动,当怒而怒。它告诫说,“将无虑则谋士去,将无勇则士卒恐,将妄动则军不重,将迁怒则一军惧”。治军的手段应该是恩威并施,赏罚并重。它提出,将帅对于士卒要施之以恩,“蓄恩不倦,以一取万”,如此方能得到士卒的爱戴和拥护,但为将者又“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国弱”。而恩与威的具体体现便是赏与罚,即“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只有“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它提出“禄贤不爱财,赏功不逾时”,从而使上下齐心以削弱敌国。除此而外,《三略》不仅强调将帅的作用,更提出将卒并重的思想。它认为,将帅起着统御军队,制造有利战机的作用,而士卒则是利用战机,消灭敌人的主要力量。《三略》对前人兵法《军谶》、《军势》也多有征引和发挥,对后世影响颇深。

中国古代兵书。一名《黄石公三略》。传为汉初黄石公作。黄石公为原山东邳县(今江苏邳县)人,曾赠兵书于张良。全书分上略,中略、下略。该书较为广泛地论述了治军作战问题,其基本思想是用兵要慎重――“不得已而用之”;目的要明确――“将以诛暴讨乱也”;将帅要贤能――“仁贤之智,圣明之虑,负薪之言,廊庙之语、兴衰之事,将所宜闻”;治军要严明――“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企图要秘密、内部要团结、行动要迅速――“将谋密,则奸心闭;士众一,则军心结;攻敌疾,则备不及设”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