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经一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经一疏分类:【地域文化】 系现代学者对古代译入的藏传佛教四部造像典籍的总称。分别指《画相》(citra-laksana或ri-movi-mtshan-nyid),又译为《绘画量度经》;《开示佛像纵广平等如无节树相制名称经》(dasatala-nyagrodha-parimandala-buddhapratima-laksana-nama或sangs-rgyas-kyi-skuvi-gzugs-brnyan-gyi-mtshan-nyid-mtho-bcu-pa-zheng-mya-gro-dha-ltar-chu-zheng-gab-pa-shes-bya-ba),又有《佛像如尼拘落陀树纵广相称十?量度经》之称;《止贡佛所说身影像量释》(sambuddha-bhasita-pratima-lak-sana-vivarana-nama或rdzogs-pavi-sangs-rgyas-kyi-gsungs-pavi-sku-gzugs-kyi-tshad-kyi-mam-vgrel-shes-bya-ba),又译为《佛说造像量度经疏》;《身影像量相》(pratima-mana-laksana-nama或sku-gzugs-kyi-tshad-kyi-mtshan-nyid-ces-bya-ba),又称为《佛说造像量度经》。其中由达磨多罗和山南雅砻译师扎巴坚参在12世纪译入的《佛说造像量度经》,在清代由大清内阁掌译番蒙诸文、西番学总管仪宾工布查布(约1690―1750)译成汉文,在中原内地流传。 三经一疏从绘画和雕塑艺术形式出发,对佛教美术的造型、色彩、人体比例、典型人物的塑造、个别和一般、情和味等艺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纲要性的论述和规定,是关于印度和早期藏传佛教美术理论和审美原则的经典文献。 形象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描写是三经一疏主张的创作原则之一。《绘画量度经》开宗明义指出:“众生草木有殊异,行动静止两相状,各就实相去描绘,故而称此为‘画像’。”要求艺术创作必须在深刻认识大千世界不同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提炼,使客观对象的描写由一般走向个别。人物的塑造主张用情感、表情等固定的情和不定的情去刻画人物的个性,如“瑜伽师的无常眼,犹如竹弓一样变;妇女淫者有异相,双眼犹如鱼肚眼;世上一般寻常人,双眼好似青莲瓣;惊恐者或哭泣者,眼睛好像莲花瓣;忿怒者和痛苦者,眼睛犹如贝壳般”。主张用无常眼、鱼肚眼、贝壳眼等瑜伽师、淫妇、忿怒者和痛苦者固定的表情去深刻揭示人物特有的个性,从而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人体比例是三经一疏阐述的重点,分别以转轮王和佛陀的人体比例为例,对人物造型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规定。首先根据古代印度人体客观比例和传统审美提出了转轮王108指、佛陀120指的人体比例和量度,主张形体的对称和谐,提出“五官肢体都完整,形色美妙更善良”的审美观。在此基础上强调量度比例等艺术形式必须服务于一定的艺术内容,“如是形体不完美,徒按尺度有何益?”和“如果哪里还不美,要以己意作变易”的主张,辩证地解决了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闪烁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经一疏提出的佛教美术理论和创作原则在印度13世纪成书的《欲经》、《吉祥胜注疏》中被概括成印度古代著名的“绘画六支”、“形别与诸量,情与美相应,似以笔墨分,是谓六艺支”。对古代印度美术和早期藏传佛教美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甘珠尔》中译入的三经一疏经典已融入了藏民族传统的美术理论和创作经验以及审美文化,与古代印度原来的三经一疏典籍有了较大的差距,是建立在印度三经一疏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藏族文化特点的古代藏传佛教美术理论文献。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