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上头分类:【传统文化】 亦称“上梳”。(1)旧时各地汉族的婚俗。指婚礼前将新娘的辫子改梳成发髻,并戴上头饰。清《道光泰州志》卷五:“婚礼前女家择女戚为女加冠笄,曰‘上头’。”(2)古代亦指男女成年礼。南朝梁简文帝《和人渡水》诗:“婉娩新上头,湔裙出乐游”。迄至20世纪甘肃拉卜楞一带的藏族,仍有自己独特的上头风俗:正月初二,父母要为自己17岁的姑娘备好漂亮的服装和头饰,将其原先的5条小辫改梳为数十条小辫,并告诉她,从此成人了,言行要注意稳重。 婚嫁习俗。普遍流行于各地。古代女子年15始用簪束发,为“上头”,标志女子已进入成年。由此演变为女子出嫁时的冠戴。山东各地上头时间不一:(1)新人上轿前的梳妆打扮、蒙红头巾,流行于鄄城、德州、胶东等地,亦有婚前由其婆母去其家上头者;(2)拜堂前象征性地用红线量几下新人盖着红巾的头及插花仪礼,流行于曲阜附近;(3)入洞房后的簪饰,流行于临朐、德州一带;(4)婚后3天新人将长辫绾成纂,费县等地盛行。上头时忌与新妇生肖相克之人,上头后即不再外出。它标志着婚姻的开始。 坐帐后,新娘要更衣梳妆。这时,新郎的嫂嫂要给新娘梳头,俗亦称“上头”。上头后,意味着新娘正式告别姑娘时代成为媳妇。梳头时,嫂嫂边梳头边念幽默诙谐的《上头歌》,如: 一木梳,二木梳,寻个女婿卖红薯。 一篦子,二篦子,寻个女婿是戏子。 梳梳鬓尖,女婿做官。 在开封一带新娘上头的同时,有一妇女手拿麦秸,左三把,右三把,紧三把,慢三把地将其装入枕头内,然后从背后扔到床上,口里还念着: 枕头口朝上,生的孩儿白胖。 接着装枕头者又拿米团、核桃在床上滚动,俗称“滚床”,边滚边唱: 滚到床外边,生个孩儿做大官。 滚到床里边,生个孩儿中状元。 滚到床当中,生个孩儿坐朝廷。 柘城县一带趁新娘上头时,要将新娘的鞋子脱掉隔梁外扔,以鞋子落地时的反正,猜测新娘未来的生育情况。以为鞋口向上者,先生男;向下者生女;若一只鞋口向下,一只鞋口向上,则预示着将来所生子女一样多。方城县一带则将脱下的新娘鞋子带回自家,埋入粮囤,以兆粮食年年有余。 新娘上头后,新郎的妹妹要端一盆洗脸水,请新过门的嫂嫂洗脸,盆内放有用红线缠绕的皂角和花生、红枣各两个,还有12枚铜钱。新娘用手指蘸水以示洗脸,并拿早已备好的红封酬谢小姑和上头的嫂嫂。在豫西一些地方,这时,新郎的哥哥或堂兄、表兄,将亲手做的面疙瘩汤,送给新娘喝,说是“喝了大伯面疙瘩,一生儿女有七八”。 当迎娶的花轿到后,新娘由全可人负责搀扶到炕上的一把按指定方向摆放的圈椅上坐好,坐着换上大红的新内衣裤,然后开始梳头,俗称“上头”。其发式是将一绺头发横盘在头上,用红绒绳系好,称之为“抓髻”,取“结发夫妻”之意。盘头上戴簪子一支,冠子一个。冠子是用厚纸夹做的,呈小圆碗形,别在头上,名为“老冠子”,在坐帐后便要取下来。新娘上头时,脚下踩着两条船模,谓之“喜船”,并各有寓意,一条名曰“麒麟送子”,一条名曰“葫芦万代”。喜船与头上戴的冠子合意,取“官代流传”之意,表达了祈盼新郎及后代仕途顺畅的心愿。新娘口中要含一糖块,意喻今后的日子越来越甜美。这时,男家派来的“公鸡凉席”两个童子皆站在新娘上头的屋外窗下,抱公鸡的男童要打公鸡,令其叫几声,名为“打鸡上头”,而抱凉席的男童则围其左右、来回走动。 上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