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封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上封寺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衡山祝融峰,离峰顶约半公里,此处亦称云密峰。隋前为道教光天观,道家称第二十二福地。《衡州府志》载,隋大业年间(605―617),隋炀帝南巡,命改道观为佛寺,赐名上封寺。唐代高僧佛心曾为该寺住持。宋、明历经重修。原寺有四进,均为石墙铁瓦,现仅存石牌坊与后殿。寺后山顶有望日台,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年间,台上石刻隶书“望日台”三字,为明进士冯敏昌书。清光绪《湖南通志》记述该台说:“在祝融峰东,鸡鸣时登台眺望,万山寂静。人间尚属子夜,此处已光彩映射。一望海门,并无遮蔽。日轮广大,百倍寻常。涌出之时,徘徊荡漾,任人注视。高至数丈,始有精光夺目。又半时许,下山方晓,金轮亦渐小。台畔有石屋,诸石刻存焉。”寺侧名刻,首推南宋徐从古辛巳年(1161)的“免使中原困胡虏”等62字题刻。峰上有禹碑,皆蝌蚪文字。北宋毕田有《云密峰咏禹碑》诗:“治水功成王业兴,嘉谟垂世坦然明。琰刊蝌斗犹难识。况在深云隐不呈。”1986年9月,在寺后原始次森林中发现其残碑。清道光三年《衡山县志》载:“按祝融旧无禹碑,今在望日台畔者,后人所刻,原非故物。”此碑虽非故物,但亦刻于清道光以前,亦属重要文物。上封寺现已重修一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