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上海人赏菊习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上海人赏菊习俗

分类:【风俗文化】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千姿百态的秋菊,装点着九月的上海。

上海人的赏菊习俗蔚为传统。

上海人的爱菊,可以上溯至北宋末年,当时,中原仕族纷纷南迁,带来了不少名贵品种。同时也带来了秋高赏菊的风气。这以后,上海地区的许多私家园林,都以植菊为花木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哪一家有了少见的佳本,那一家就成了秋天时邑人游院的热点,这是主人特别得意的事。

大约从清朝时起,上海人的群体性赏菊活动逐渐形成,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一年一度的菊花会,换成现代人用语,就是“菊展”。菊花会的地点通常是在城隍庙,有时摆在绿荫堂,有时摆在萃秀堂,参加展出的菊花都先经过专家品评,分“新巧”、“高贵”和“珍异”三类。据史料记载,清末时称新巧的菊花,有碧桃、紫牡丹、洋蝴蝶、雪青带、金缘桃等;称高贵的,有御袍黄、黄金带、玉带、蟹爪、雪狮、松珍等;称珍异的则有黑牡丹、紫燕、飞霜、葡萄紫、杨梅红、紫台、捧桂、金银台等。名目之繁,不可胜记。花会上,万卉齐族,高低疏密,罗列堂前,尽态报妍,微风吹拂,阵阵清香,沁人心脾。于是满城士女,络绎往游,骈户累踵,胜极一时。

有个客居上海的名士,也是清末大名鼎鼎的新闻政论家王韬亲名参加过菊花会后。他认为赏菊应该有一种特别的意境,如竹屋纸窗,风来月前,一手拿着蟹脚,一面对着佳本,处于淡然相对的静谧气氛中,这才有味道。象上海人这样举城若狂,全都挤到菊花会上,热气冲走了香气,人形盖住了花影。如果让陶渊明知道了,岂不笑痛肚皮!这位王韬先生说得也许在理。但是,他哪里知道,喜观“轧闹猛”凑热闹,是上海人的品性之一,正是在这热闹的形式中,上海人才享有赏菊之乐的。

菊花会外,还有所谓“菊花山”。这又是十里洋场中的一种赏菊习俗,那些自诩风流的“才子”、“名士”们,纷纷往酒楼青楼里借场子用彩纸和菊花堆起一座座“菊花山”,高高下下,千枝万朵,再弄点灯烛,讲究灯光效果,比外国人的圣诞树还漂亮。然后在“菊花山”周围大开筵席,先是分韵唱和,吟诗咏菊,等到酒喝多了,便是行酒令,打通关这一套拿出来了。往往宴席散了,菊花也萎了,反不如群众性的赏菊活动来得典雅文明。

比较起赏兰、赏荷和赏梅等习俗来,老上海的赏菊习俗在今天最有充分体现,那就是年每岁举办的大型菊展,不正是当年菊花会的结承和发展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4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