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下川文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下川文化分类:【地域文化】 下川文化是1970年发现的,因首次发现于山西省沁水县下川而得名。 ② 同类性质的遗存常见于山西东南部中条山主峰历山及其附近的山岳地带,分布范围较广。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下川文化的年代为距今2.4万年至1.6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后一阶段的文化遗存。 下川文化石器 1、锛状器 2、两面加工尖状器 3、扁底三棱尖状器 4、5、石镞6、石锯 7、斜边雕刻器 8、石核式刃尖两用器 9、三棱小尖状器 10、微型尖状器11、三角形琢背小刀 12、长方形琢背小刀 13、石核式圆刃刮削器14、长身圆头刮削器 15、圆头刮削器 16、斜刃刮削器 17、短身圆头刮削器 下川文化的遗物,主要是各种石制品。石制品以细小石器为主,原料多选用细密坚硬的燧石。器物类型丰富多样,达40余种,有锥状、半锥状、柱状、楔状、漏斗状等类型的细石核、细石叶和各种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还有琢背小刀、箭镞、锯、锥钻等。其中有些器物不见于同时期的其他文化遗址,为下川文化所特有。 下川文化的石器不仅种类繁多,制作技术也有惊人的进步。细小石器中的许多器物加工细致,特征鲜明。弓箭在当时已普遍使用,因而石镞的数量较多。石镞采用压制法制作,十分精细。石锯用石片作成,在石片的一侧或两侧凿出几个锯齿,有的还带有短把,可用于锯割物品。石锯的发现将我国使用锯子的历史推到了旧石器末期,比传说的鲁班发明锯子要早两万年左右。琢背小刀是下川文化的典型器物,制作方法是在石片的一边轻敲细琢,使其形成厚钝齐平的刀背;另一边则不作加工,保持石片固有的锋利边缘,作为刀刃。这种小刀可能是镶嵌在木质或骨质把柄内使用的,类似于标枪。三棱小尖状器和扁底三棱尖状器是下川文化中制作最为精细的微型尖状器,器首尖锐,三棱器身锋利,可安装把柄,狩猎或作战时作为矛枪使用。数量众多、类型复杂的“石核式石器”,也是下川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它们并非石核的简单改制品,而是用厚石片和具有自然平面的薄板燧石精心制作的生产工具,主要用于刮削和切割物品。 上述形式多样、工艺精湛的细小石器,形成了下川文化的基本风貌,使下川文化在同时代众多的文化中独树一帜,成为我国旧石器晚期文化的杰出代表。 除细小石器外,下川文化还有一定数量的粗大石器。其原料和细小石器不同,主要采用砂、岩和石英岩。器物种类有尖状器、刮削器、砍斫器、石锤、砺石、磨盘等。这些粗大石器是构成下川文化的又一因素,尽管它们不属于体现下川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器物。其中的石磨盘比较重要,它与砺石或石锤配套使用,主要用于捣击和研磨植物种籽,属于加工工具。类似的工具在以往还很少见到,它的出现,表明当时的食物加工技术有了明显的改进,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人类的饮食生活日益丰富。如果我们大胆想象的话,或许可以将这种原始的石磨盘视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因为粮食的深加工是制作精细食品的基本条件之一。 下川文化的石器,代表了我国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的最高水平。细石器的大量涌现,证明当时已经非常普遍地使用了各种先进的复合工具。精巧的细石器不仅可以镶嵌制作成刀、锯、短剑等锋利器具,而且还是弓箭、标枪等远距离投射武器的主要部件。这类新型工具和武器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下川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我国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北方草原地区广泛分布着细石器文化。关于我国细石器文化的来源,一直是中外学术界孜孜探求而又长期未获解决的学术难题。一些受欧洲文化中心论和中国文化西来说影响的外国学者,认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细石器文化起源于西伯利亚,经蒙古进入我国东北,然后向南分布。以细石器为主要特征的下川文化的发现,表明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华北地区的细石器工艺已经成熟,这对于探讨我国细石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文化关联和演变的角度综合考察,下川文化的源流有脉胳可寻。它上承峙峪文化和小南海文化,下启中石器时代高度发达的细石器文化之先河,弥补了我国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关键性缺环。这说明,我国的细石器文化并非来自域外,而是土生土长的,它根植于“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由此发展演变而来。可以说,下川文化的发现,基本上解决了我国细石器文化的来源问题。 下川文化处在新旧石器文化更替的过渡时期。此后,我们的远古祖先告别了漫长的旧石器时代,跨入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亦随之焕然一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