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乡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乡族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有37万多人口(1990年)。关于东乡族的历史来源,缺乏直接完整的史料文献,可以肯定的是与13世纪元代在西北地区的军屯活动有关。在东乡地区屯兵收养的信奉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与当地回、汉、蒙古、藏等民族经元、明两代的长期融合,逐渐形成了东乡族。过去该民族自称为“撒尔塔”,源于蒙古语“黄色的”,反映了东乡人眼睛与头发的颜色特征。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语言中蒙古语词汇占60%左右,汉语借词较多。现在兼通汉语,使用汉文的人很多。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信仰伊斯兰教,教派较多。解放前被称为“东乡回”或“蒙古回回”,与以上有关文化特点相联。1951年被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以其主要居住地东乡命名。 旧称“东乡回”、“东乡土人”、“东乡蒙古人”、“蒙古回回”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一半以上聚居在东乡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兰州、定西以及宁夏、新疆等地。279,397人(1982)。由十三世纪进入该地区的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一说出于一支“色目人”),与当地汉、藏、回等族长期相处,发展而成。以居住河州(今临夏)东乡而得名。元初被编入“探马赤军”从事屯戍。后按照统一政令编入“社”的组织,由“军户”变“农户”,受吐蕃宣慰使署节辖。明初在河州推行*里甲制度,划东乡为十里。清康熙年间实行 * 会社制度,改东乡为二十会。近代,封建势力与宗教上层相结合,形成巴素池门宦、北庄门宦和锁南坝土豪集团三大地方势力。清代曾多次与各族人民一起进行反压迫斗争。1943年曾参加反抗国民党暴政的 * 甘南事变。解放前处于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操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多数人兼用汉语,通用汉文。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妇女善刺绣。“东乡花儿”人人会唱会编,是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建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废除了宗教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一个自治县,并与保安族、撒拉族建立一个联合自治县。三十多年来,由于大力发展水利事业,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昔日水土严重流失的现象已基本改变。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的山麓地带。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 共计37. 38万余人。其中半数以上聚居在东乡族自治县, 其余分布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及广河、和政等县。另有部分散居在甘肃兰州、定西地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乡族人自称 “撒尔塔”, 据 《蒙古秘史》 及有关史料记载, 其含义是泛指中亚一带的穆斯林, 即回回人。学术界一般认为, 东乡族是由 13世纪20年代, 以东乡地区的回回色目人为主体, 加之成吉思汗征服中亚后解体的撒尔塔人, 并融合了一部分蒙古人、汉人后形成的民族。东乡族有本民族语言, 无文字。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中有一部分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突厥语词汇。信仰伊斯兰教。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东乡族的服饰、饮食、村落民居、礼仪、节日以及禁忌, 都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本世纪50年代前, 东乡族地区发展缓慢, 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 现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更为迅速, 出现了一批高级文化人才。如今, 东乡族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和全国各民族人民一样, 以勤劳和智慧建设着自己的家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