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京太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京太学分类:【地域文化】 东京太学是指北宋时期建立在首都开封的太学,它坐落在开封城南,是当时全国闻名的最高学府。 (一)东京太学的建立与发展
北宋初年,重视文教,在建国伊始,即设立了国子监。至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又进一步扩充太学,其后即聘请当时知名学者胡瑗为国子直讲,并参照胡瑗所办湖州府学的经验,将太学分为经义斋、治事斋,规定内舍生200名,由政府供给生活费及其他一切费用。后来又增加外舍生100名。神宗时王安石推行新政,改革太学,将学员分为外、内、上三舍,经过考试可以依次升迁。至元丰二年(1080年),太学共有80斋,每斋30人,其中外舍生2000人,内舍生300人,上舍生100人,总计2400人。到徽宗时代,太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有外舍生3000人,内舍生600人,上舍生200人,总计3800人,比宋初太学的规模,几乎扩大了十倍。 东京太学经过不断扩建,规模宏大,大院内除官廨、讲堂、斋舍外,还有亭园、射圃,槐竹杂陈,花木扶疏,是全国文人士子读书学习最为理想的地方。 (二)东京太学的学生来源及管理办法
北宋时,文人士子进入东京太学学习,主要是通过考试层层选拔上来的。当时士子由县学升入州学,满一年后成绩合格,即可参加太学入学考试,试场就在太学院内,每年举行四次。到期,四方举子云集,投考的人很多。入校后,每旬一课题,每月一小试,每年一公试,两年一大试。成绩优异者可以按级升迁,直至被授以官职。 为了防止学生沾染坏的风习,东京太学还订有学规。在校学生食宿均在校内,平时不准外宿,有事必须经过正式的请假手续。如果触犯学规,轻者取消数月假日,重者调离本斋,或者开除学籍。平时,各斋斋长每月考察生员的艺行,甚至考察生员每月的生活费用、饮食小节等,品行优劣由此而定。可见,东京太学对太学生的控制是相当严格的。 (三)太学生反对权奸的斗争
作为封建知识分子集中地的东京太学,对当时的政治非常敏感,他们中的不少人忧国忧民,表现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如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士人李彪久留太学,慷慨好直言,看到当时政治很多流弊,即上书论事。不久,另一太学生陈朝老亦上书议论时政,指责徽宗即位以来五次任用庸人为相,以至耽误了国家大事。他还反对徽宗在开封大兴园林,建筑艮岳,调运“花石纲”,劳民伤财。还有一名叫陈东的太学生,在太学读书时,先后8次上书朝廷,严厉指责蔡京、朱?、童贯等奸臣。尽管上述诸人在事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和迫害,但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所表现出来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却是可歌可泣的。 (四)东京太学的作用和影响
北宋东京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的中心,城南太学更是文化中心中的中心。太学中有许多名师硕儒讲授,如胡瑗、孙明复、石介等都曾任职其中。有了这些德高望重的第一流学者主持讲坛,学术空气很浓,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很融洽。元钓初(1086年),国学祭酒郑穆告老还乡,太学生数千人皆赋诗赠答,且出开封东门外,献酒再拜送行,沿途观者无不感叹风教文物之盛。 东京太学为北宋王朝培养了一大批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成了为北宋王朝效力的中坚力量。至宋末金人南侵的时候,太学生们又积极站在了抗金的第一线,表现了他们抗战救亡的铮铮铁骨。他们的爱国行动对后代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