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北秧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北秧歌分类:【传统文化】 民间传统舞蹈。流行于东北地区。以演唱秧歌小曲为主,带故事的小戏较少。演唱的小调有五十余种。其中《闹五更》、《铺地锦》、《放风筝》、《绣花灯》等最为常用。舞蹈包括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和地秧歌三类。前两类属于高跷秧歌。其中辽宁省海城、营口一带的辽南高跷秧歌最著名。舞队由十几人组成,分别扮成头跷、二跷、老、上装(小旦)和下装(小丑)等人物,脚踩一尺的细木桡作舞,表演上分“跑大场”、“清场”和“过街楼”三段。地秧歌当地又称“地崩子”。主要在沈阳等地流传。表演者扮成克力吐(持长鞭)、傻公子、渔夫、樵夫、田夫、秀才、唐僧、孙悟空等各种人物。表演分花场、小场、唱喜歌、对歌等程序。伴奏乐器除唢呐、锣鼓外还有二胡、笛子、竹板等。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比较统一:泼辣、风趣、热情、爽朗,节奏鲜明,富于棱角。它吸收了河北山东秧歌的一些因素,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民间艺人称之为“稳中浪、稳中逗、稳中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