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北采珠习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北采珠习俗分类:【中国民俗】 早年,东北地区盛产珍珠,这里的珍珠粒大、色好、品种纯正,号称“东珠”,主要是用来给朝廷进贡的。每年一进入阴历四月,“打珠子”的打牲丁在“珠轩达”(负责采珠子的头人)的带领之下,乘船开往珠子采捕地区,一住就是半年,到秋季八月末或九月初方可回家。 江河采珠是很苦的活计。北方江河水凉水深,采珠子又多在夜里。当明月如昼之时,天上的星星出全了,就到了捕珠的时刻。“打牲丁”要走出窝棚,乘船来到江上,一人用长木杆插入水流之中,蛤蜊多的地方往往可以听到“咬杆”的声音,其实是蛤蜊碰撞木杆的声音。水性好的“打牲丁”就腰系绳子,一头潜进水中,捞取河蚌,提回船上。有时潜入水里,往往受伤丧命。如时辰一过还不见江中动静,船上的人就要赶紧拉绳救人。 据《鸡林旧闻录》载:“前清时,乌拉总管旗署,设有珠子柜,采取者有专役,名曰珠轩,十人或八人为一排,腰系绳索,每当仲秋入河掏摸,以备贡品。”如私人采珠,被巡查河口的兵丁发现,就要打入死牢。朝廷每年派人在盛产珍珠的松花江上游和牡丹江上游巡查,一发现有蛤蜊肉和蛤蜊皮,立刻追查,被查获者往往全家受罚,定为“私采罪”。 当年,关东江河里蛤蜊甚多。一到采珠季节,江底的沙地上,蛤蜊一排一排地插在那儿,“打牲丁”依次拾起来,拿到岸上用热水轻轻一烫,就可以取珠了。一般的蛤蜊里都有珠子,多的可达数颗,但往往小珠居多,大而且圆润的珠子,几十个蛤蜊里才能碰上一两颗。据《长白山江岗志略》记载:一次,一个猎户在暖江旁发现干涸了的河床突然涨水,波浪滔天,又听见水声“鼓叫聒耳”,甚觉惊奇,他追赶水势走了一段,水却不见了,只见江底里有一个“大蛤,其大如箕。不敢靠前。用枪打,蛤不动。入取,里有一明珠,长有寸大,系在腰中,尘不能近身”。当年,关东水域每每发现此类大珠。 ① 另据古籍载,在潮湿的江湾水滩,常有大蛤自动浮上岸,里有大珠。有一次,清骑兵奉命夜渡富尔河(今古洞河支流),将士们催马涉水,只见河中火光点点,好似落满群星,一个个都觉得十分奇怪。军令在身,将士们不能停留,只好快马加鞭,顶着圆月,渡过河水。来到对岸,将士们回望江水,仍是亮光闪闪,一片辉煌。这群将士乘马回营后,白旗军中一位叫富尔汗的人对他的同旗人牛录说: “我们刚刚淌过的富尔河,盛产珠珍,今天晚上我们看到的闪闪火光,很可能是珍珠的光芒,我们有时间,可以去采些珍珠。” 牛录一听就率本队的将士返回富尔河。他们顺着火光探采,果然捡到蛤蜊。打开蚌壳一看,里面全是珍珠。大家在富尔河上欢呼不止,尽力捕蚌采珍,这儿的“东珠”成色又好,大的如鸽子蛋一般。直到太阳升起,河上不见火光,大家才收兵回营。 关于关东采珠,乾隆帝曾在《御制诗二集》(卷五十至九十本)中有《采珠行》,诗云: 圆流弃蚌清且沦,元珠素出东海滨。 旗丁泅采世其业,授餐支饷居虞村。 我来各欲献其技,水寒冻肌非所论。 赐酒向火令一试,精神踊跃起常伦。 秋江川媚澄见底,方诸月映光生新。 威呼荡桨向深处,长绳投石牵船唇。 入水取蚌载以至,剖划片片光如银。 三色七彩亦时有,万难获一称其珍。 命罢旋教行赏来,不览安识真艰辛。 世仆执从非蛋户,元稹河关譬河神。 吉林“东珠”的质量远比“岭南北海”产的珠子要好,而且很珍贵,所以东珠无论个大小,都要进贡朝廷。宫廷里的嫔妃宫女,专以东珠作装饰,或入药等。每年,东珠的贡量很大。从乾隆年间到清末,朝廷每年都增加“打牲丁”的人数,收珠数量屡屡加大。据《打牲乌拉典志全书》记载,乾隆九年(1744年),朝廷甚至下令“将挖参之三百人裁撤,归并捕珠丁内”。东珠的美称已传遍世界,闻名西方。据说慈禧太后头上戴的那颗“紫”珍珠就是吉林的东珠,她还亲手把一颗重一百克拉的乳白色东珠赠送给伊丽莎白二世。当年,每当进贡东珠的关东贡车一进紫禁城的保和殿,奶奶娘娘们早打发亲信等在那里,都想为自己挑选一颗心爱的东珠。 吉林东珠早已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今天的很多人只知关东盛产人参、貂皮,很少知道盛产东珠的历史,但我们只要翻开关东开发史,一听那些“珍珠河”、“珠子门”等地名,就会更加了解东北盛产珍珠的历史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