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夷原始宗教及习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夷原始宗教及习俗分类:【地域文化】 东夷习俗,史书记载颇多。如《山海经》、《后汉书?东夷传》、《说文》段注等,皆有记载。概括说来,大体有:东夷,“其人粗大强勇而谨厚”,好战,好猎,“喜饮酒歌舞”;“夷俗仁”,“好让不争”,“言仁而好生”;“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这些记载,说的都是天然习性。而作为宗教性的风俗习惯,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大体有含球、凿齿、披发文身、占卜等习俗。 (一)含球习俗
含球习俗在大汶口文化中多有发现。兖州王因大汶口文化遗址墓葬中,有11座墓中发现口含石球或陶球的死者;在诸城呈子、邹县大墩子、泰安大汶口等大汶口文化墓葬中,也有发现。经鉴定,含球死者年龄不论老少,最小者仅6岁。 ① 而球体一般在15―20毫米。看来此俗与生产关系不大。这种习俗在传说中也有,如《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龙鱼河图》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这种习俗有什么意义呢?有人说可能与生殖有关。因为东夷人多崇拜鸟图腾,且有许多吞鸟卵而生子的传说,再加上含球者多属女性。 ② 与含球有点近似,在胶县三里河和诸城呈子大汶口文化遗址还发现含玉?或石?的墓葬。但与含球不同:一是玉?形状如箭头而不是球,二是含球是生前习俗,含?是死后葬仪。 这种含球、含?习俗,我认为除可能与生殖崇拜有关外,还可能是一种宗教习惯,或者是口含喷球的武功,以便防身之用,也可能与美容有关。否则怎么会因含球而把颔骨都含变了形呢? (二)凿齿习俗
凿齿习俗在中国和世界许多地区都有,特别是在少数民族之中,但齐鲁东夷人凿齿习俗很早,在大汶口文化遗址墓葬中十分普遍。经过鉴定,凿齿或拔牙者多是妙龄少年。凿齿之事古史籍也多有记载,如《山海经?海外南经》:“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持弓矢,凿齿持盾。……”郭璞注:“凿齿亦人也,齿如凿,长五六尺,因以名云。”《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凿齿、九婴、大风、封冂、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又《坠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南至东南方,(有)凿齿民。”高诱注:“凿齿民,吐一齿出口下,长三尺也。”这些解释都不大清楚,既然凿齿是人,人哪有长一牙长三尺或五六尺呢? 显然是拔牙后,口含的一种兽牙。拔牙习俗是为了什么?有人把它归纳为婚姻、成丁、服丧、族别、美容、装饰、避邪、身份、宗教等种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尤其是宗教避邪之意义比较可信。牺牲自己的一两个牙齿,以换取神灵的保佑,求得祛病攘灾,益寿延年,正符合原始人的心态。 (三)文身习俗
文身习俗在原始民族中比较普遍,在史前东夷族中,文身的迹象也不少。如伏羲、女娲、蚩尤、黑齿民等,都有文身习惯。《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雷神的儿子伏羲,“蛇身人首,有圣德”(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此鳞身蛇躯而人面之伏羲女娲交尾像见之于汉画像石。这种龙蛇之体的人,就是在身上绘画龙蛇的文身之人。蚩尤不仅文身而且化装,如《龙鱼河图》载:“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述异记》云: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关于黑齿民,《淮南子?坠形训》载:“凡海外三十六国……自东南至东北方……(有)黑齿民”。高诱注:“其人黑齿,食稻啖蛇,在汤谷上。”汤谷就是?谷,是?夷之地。其民以黑色染牙。《山海经?大荒东经》还记有黑齿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食黍,使四鸟。”帝俊是东夷著名首领,黑齿国是他的后裔。《海外东经》也说:“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齿”,“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龟。)这种黑人手上的蛇和耳上的蛇,都是刺上的,是文身的表现。 (四)葬龟甲及占卜习俗
占卜是原始人精神生活的最重要部分,是一种普遍现象。用龟甲占卜或葬龟甲却是东夷习俗中的突出特点。葬龟甲见于大汶口文化墓葬当中。如在大汶口遗址发掘的133座墓葬中,有11座(9座成年男子墓,2座成年男女合葬墓)共葬有28块龟甲,而且大多一致地放在死者右腰部。此外,在兖州王因、茌平尚庄、苏北刘林、大?子等大汶口文化墓葬中也发现随葬龟甲。这些甲壳上有的钻有对称、圆滑、大小一致的孔,有的甲壳中装有骨锥,显然带有装饰意义,是人们生前就佩带的。为什么要佩带龟甲呢? 因为传统观念,龟为灵物,养龟可导引致气,益寿延年;佩带龟甲,也大有益。如《山海经》说:龟甲“佩之不聋,可以为底。”《史记?龟策列传》:“取前足?骨穿佩之,取龟置室西北隅悬之,以入深山大林中不惑。”但是龟甲在古代最常见的用途是祭祀占卜。《周礼?春官?筮人》:“若有祭祀,则奉龟以往。旅亦如之,丧亦如之。”疏:“旅谓祈祷天地及山川,丧谓卜葬宅,及日皆亦奉龟往。”《史记?龟策列传》说:“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大汶口墓葬中的随葬龟甲是不是有卜筮和祭祀之用呢?用于占卜,似可肯定。因为大汶口墓葬中的龟甲,有的涂了朱彩,还有2件壳内装有樱桃大砂粒数十,有8件钻孔。这些可能都是祭祀或占卜留下的痕迹。 至龙山文化时期,用龟甲占卜的痕迹就更明显了。如济南龙山镇城子崖出土的文物中有16块带钻孔的卜骨,编排整齐,只是没有刻上文字。如果刻上文字,就是甲骨文了。殷代出现的甲骨文,可能是吸收了大汶口――龙山文化的陶尊文字和龟卜、骨卜而创造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