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夷的衰落和东夷落后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夷的衰落和东夷落后论分类:【地域文化】 东夷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是一个智慧、勇敢,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她有过黄金时代,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英雄人物,传说中的炎帝神农、太昊伏羲、少昊金天氏、蚩尤、后羿、颛顼、喾、舜等,都是东夷人的著名首领、发明家和治世开拓的英雄。中国史前新石器时代的数千年,东夷文化处在领先地位。但是,自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东夷人逐步衰落了,尽管东夷人先后同中原的统治者,夏、商、周族人进行了近2000年的斗争,终不能挽回颓势,至春秋中期公元前567年,东夷人与齐对抗的最后一个方国――莱国,终于被齐国灭亡,东夷人被融合进了华夏氏族的大家庭。 与东夷人的衰落同时产生的是“东夷落后论”、“夷夏之防”和“尊夏卑夷”的偏见。 所谓“东夷落后论”,是指历史上忽视东夷史前曾有过的领先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把东夷同西戎、南蛮、北狄等未开化边远少数民族一律视为野蛮的落后民族。所谓“夷夏之防”,是指认为夷族与华夏族之间有一道鸿沟,一道天然的防线,不能一视同仁。在这两种偏见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感情,就是“尊夏卑夷”。 “东夷落后论”,在古代文献记载中非常普遍。《春秋谷梁传序》有:“四夷交侵,华戎同贯”。疏云:“四夷者,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总号也。云交侵者,谓交相侵伐也。”这个“夷”字本来没有什么贬义(下文讲),但和蛮、狄联系在一起并提,就不仅含有了野蛮、落后、不开化的含义,而且由于蛮从虫,狄从犬,因而也含有了“非我人类”的蔑视和侮辱的意义了。这种联称,史书上却比比皆是。《史记?五帝本纪》:“蛮夷率服”、“蛮夷华夏”;《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说文通训定声》:“夷狄之俗,非如华夏之民有礼义,文章之美也。”如此等等,都把夷与蛮狄合称。 如何对待这些历史偏见呢?那就是应当进行历史的具体分析。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东夷落后论”是中国历史发展一定阶段的反映。东夷落后,开始不是偏见,而是事实。东夷人的先进是在史前时期,在那时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那时没有文字记载,他们的光辉创造以实物的形式被埋没于地下,后人看不见它的光辉,久而久之,也就被忘掉了。而历史发展到文明时代,夏族、商族和周族先后赶了上来,在中原建立了统治,把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转移了过去,迅速超过了东夷人。而东夷人由于居于边远地区,又成为被统治的民族,失去了创造的主动性,因此,逐步衰落了下来,越拉越远。如他们在几千年前创造的大汶口文化陶尊文字,没有得到发展,至殷代,甲骨文出现之后,陶文便失去光彩了。东夷人很早就创造了礼乐,有的乐还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如舜的韶乐,使孔子在齐国听了后,陶醉了,入了迷,竟达到“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的程度。总体来讲,到了夏代,夏礼成为最先进的,殷代,殷礼成为最先进的,周礼鉴于夏、殷二代,经过周公制作,成为古代最完备的礼乐。三代时期,东夷落后已是事实。这事实反映在观念形态上,再加上阶级的、民族的偏见和成见,就形成了“东夷落后论”。有人认为,“东夷落后论”产生于有周一代,是周人制造,孔子儒家最后完成的。这种看法有欠公允。第一,“东夷落后论”并不是从周代才有的,夏、商时代已经有了。它不是周人制造出来的,而是随着华夏族在中原统治的建立,东夷人受到排斥,逐步衰落就出现了。第二,“东夷落后论”不是光周人、鲁人,尤其是孔子儒家才有的观念,晋人、齐人甚至东夷人自己也有。如姜太公是东夷人,他开始治理齐国的方针:“因其俗,简其礼”,就有“东夷落后”,把东夷礼俗或因或简当成了改造对象。齐桓公和管仲是齐国著名开明君主和名相,他们称霸的战略口号是“尊王攘夷”,从而对夷狄大动干戈,征而服之。比较起来,孔子对夷人反倒成见少些,如他向郯子请教夷礼,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礼之失、求诸野”,而且还想去“居九夷”(《后汉书?东夷传》)。 关于“夷夏之防”的形成,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长期的夷夏尖锐对立的关系。中国古代,从夏朝建立开始,直到明清时代,夷夏对立是普遍现象。因为当时与华夏统治民族为敌的就是四周边的少数民族,即所谓“四夷”。西北边不去说他,中国古代史上几次社会大动荡、国家大分裂,多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造成的。单说夏、商、周三代华夏族与东夷的对立关系,也是史不绝书的。就《后汉书?东夷传》的简略记载看,自“禹传子,家天下”后,夏后氏传到第三代,“太康失德,夷人始叛。”注:太康,“?于游田,十月不反(返),不恤人事,为羿所逐也。”羿是东夷人首领,几乎把夏朝灭亡。少康中兴,征服了夷人,夷人才服王化,“遂宾于王门,献其乐舞”。但斗争并未停止。至桀,“桀为暴虐,诸夷内侵”,把夏朝动摇了。到商代,“汤武革命,伐而定之”。但“至于仲丁,蓝夷作寇。自是或服或叛,三百余年。武乙衰敝,东夷?盛,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土”。至殷纣王时,东夷反抗更烈。因此,纣王东征东夷,奴隶倒戈,周武王乘势灭纣。周朝时东夷仍在反抗。武王死后,周公摄政,管叔、蔡叔与殷遗武庚联合叛周,夷人参加叛乱的有奄、徐、盈、薄姑等数十个方国。周公为此东征。《逸周书?作雒》载:“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淮九邑。”齐鲁两国受封后,受到夷人反抗。如姜太公受封后刚到齐地,就受到莱夷攻伐,《史记?齐太公世家》:“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莱国与齐国对抗了约500年,至公元前567年才被齐国彻底征服。周康王以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至“厉王无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宣王复命召公伐而平之。及幽王淫乱,四夷交侵,至齐桓修霸,攘而却焉。及楚灵(王)会申,亦来豫盟(注:楚灵王与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在申会盟,淮夷也来参加)。后越迁琅邪,(淮夷)与共征战,遂陵暴诸夏,侵灭小邦。”从《东夷传》这段从夏初到战国初的夷夏关系的记叙,可以看出,夷对华夏族在中原的统治是个多么大的威胁!在这种尖锐对立,并直接威胁夏族统治的情况下,“夷夏之防”便不可避免了。又由于当时的“四夷”文化和文明程度,都已落后于华夏,为捍卫华夏较先进的文化和文明,“夷夏之防”在历史上的作用不应完全否定。 当然,我们说“夷夏之防”有一定积极作用,并不是要肯定这个口号。因为其中有不少阶级的种族的偏见,和不正当的感情。夷人文化落后是历史现象,但并不是他们人种低劣,不应当从感情上鄙视他们,从人格上污辱他们。如东夷人,就是优秀的种族。“夷”字最初并没有什么贬义,而是含有褒美意义的。《后汉书?东夷传》:“东方曰夷。夷者,抵也,言仁而好生……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说文》:“羊部曰: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西南?人,焦侥从人,盖在坤地,颇有顺理之性。惟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按:天大,地大,人亦大。大像人形。而夷篆从大,则与夏不殊。夏者,中国之人也。从弓者,肃慎氏贡?矢石冲之类也。”大在甲骨文中,字形就像正面站立、两腿分开的人。所以“大,人也。”《说文通训定声》解释说:“夷,东方之人也。东方夷人好战,好猎,故字从大持弓会意,大人也。”东夷人个大,这有考古资料证明。颜?在《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和1973年第二期先后发表了《大汶口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报告》和《西夏侯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报告》指出,新石器时代西夏侯男子平均身长为171.3厘米,大汶口组男子身长为172.2厘米,相差0.9厘米;而较西安半坡组男子身长169.45厘米,宝鸡组男子身长168.82厘米,则高出约3厘米。大汶口人,最高者达190厘米。东夷人“大人也”的记载不虚。今日仍有“山东大汉”之称,是不是与古老的东夷人遗传有关,也可考虑。大人身上背大弓,这便是“夷”字的本意。看来“夷”的本意是好的,不仅无贬意,而且含褒美。贬意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种族歧视的产物。 东夷人不仅不落后,不野蛮,而且好战、喜猎、好仁,多勇敢智慧,他们创造了当时最发达的史前文化,有众多的发明创造,东夷是一个优秀的古老种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