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巴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巴教分类:【传统文化】 今云南纳西族信奉之一种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死,崇拜日月星辰,祭奉祖先。其经书称东巴经,巫师称东巴。凡遇婚嫁、丧葬、年节、治病等,均请东巴去念经。没有寺庙、系统教义和统一组织。一般认为其创始人为丁巴什罗。唐代以来,纳西族与吐蕃接触频繁,故该教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西藏苯教(俗称黑教)影响较大。 纳西族原始宗教或民族宗教形式。流行于以云南丽江为中心的纳西族西部方言区,因其宗教行使者经师被俗称为“东巴”而得名。东巴其自称及经书中称谓均为“钵布”。该教是从古氐羌人承袭下来的原始自然宗教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纳西族原始民族宗教,正式形成约在公元3世纪,极盛时期在公元4至5世纪。其始祖神来源于藏族本教始祖,藏族称“辛饶米沃且”,纳西族称“丁巴什罗”。最初崇拜天、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水、火、岩石等,亦崇拜祖先,以灵魂观念、鬼神观念等为信仰基础。自唐初以来,深受本教、藏传佛教、道教、汉传佛教影响,形成了天堂地狱观念,宣扬天神地碉保佑人类,与人为善;鬼域作祟,需靠神力消灾;宣扬人世苦难,天国幸福,摆脱今世苦难以求来世幸福;并有阴阳五行气运思想等。该教没有统一组织、教规、寺庙、宗教财产和职业教徙队伍,但已渗透到整个纳西族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之中,并形成了白地、宝山、白沙、太安鲁旬等派别。东巴亦分普通东巴、大东巴、东巴王三个等级。其经典称《东巴经》,其宗教仪式繁多复杂,主要有“什罗务”(超荐祖师道场)、“美布”(祭天)、朝圣和大型集会等,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巴文化艺术,尤以东巴舞和东巴画著名。 纳西族信奉的原始宗教之一。因其巫师纳西语称“东巴”,故名。主要流行于以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为中心的西部纳西族地区。奉神话人物丁巴什罗为始祖,信仰多神,认为天、地、日、月、星、辰、山、水、风、火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均有神灵,亦崇拜灵魂和祖先。经书称《东巴经》,无系统教义、寺庙及统一组织。其支派称“达巴教”,巫师称“达巴”。自唐代以来,因纳西族先民与吐蕃接触频繁,故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西藏原始宗教本教的影响较大。解放前其活动涉及纳西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祭天(猛本)、祭祖、婚丧、命名、节庆、求寿、祈年、动土、卜算、治病、驱鬼等,无不求助于东巴。 我国纳西族信奉的一种民族宗教,因该教的巫师纳西语称为“东巴”而得名。属多神教,天、地、日、月、星、辰、山、水、风、火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皆被视为神灵而加以膜拜,也崇拜灵魂和祖先。主要流行于现在我国的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无固定教规,无寺庙。其东巴一般为父子相传,能识东巴文,会念东巴经,凡遇到婚丧、年节、祭祀、卜算、治病等都由他们跳神、念东巴经,以祈祷世间的风调雨顺、福乐安康。《东巴经》是东巴教的经书,用古老的象形表意文字东巴文写成,由东巴们口诵手抄而流传于世,其主要内容是宗教,也有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反映了纳西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纳西族信奉的原始宗教。因其祭司纳西语称“东巴”,故名。主要流行于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维西县。供奉丁巴什罗为教祖,具有原始的多神崇拜特点, 自然现象和自然物都被视为神灵。演变中受到藏族本教、藏传佛教的影响,已形成天堂和地狱的观念。宣扬人死后到达天国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苦海等。无具体活动场所、无统一组织和系统的教义教规。祭典仪式主要有祭天、祭龙王、祭祖等。旧时与婚丧嫁娶、占卜治病等密切相关。现已趋于消亡。 纳西族传统宗教,因“东巴”而得名。丽江、永胜地区称“东巴教”,宁蒗等地称“达巴教”。“东巴”是纳西语音译,即“祭司”,兼有诵、念、唱之意。东巴既是纳西族原始宗教的组织者、主持者,也是东巴文化的传播者。他们掌握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和东巴经,并掌握书写、绘画、舞蹈、占卜等技艺,故被人们称为“智者”。东巴多为父子传承,也有师徒相传的。他们不脱离劳动,平时在家中火塘边、院落,或牧场、田头、地边学东巴经,练习东巴技艺,在应别人之请时,才去主持各种宗教仪式。作法事道场可获取少量报酬。东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只是依据所掌握的东巴知识和技艺多少、高低分为“大东巴”和“小东巴”。达巴与东巴有所不同。东巴有象形文字写成的经书,而达巴没有。他们的经书靠口耳相传,称为“达巴经“或“达巴口诵经”。此外,他们不像东巴那样懂得象形文字,熟悉东巴经典,也不像东巴那样掌握书写、绘画、雕刻、挖掘等技艺,只会跳鬼、追鬼之类法术。 在每一次宗教仪式中,东巴都要念诵很多经书。这些经书多为东巴的手抄本。内容是以象形文字记载的纳西族神话故事、人类起源、历法、生产生活以及婚姻习俗等。记录是语段式的,即用几个象形文字组成一组,表示一段话或一种意思。这种不固定的表达方式,在传抄过程中往往产生变异。抄录所用的书写工具是自制的竹笔、土墨。纸张也是特制的。一个合格的东巴,都要有自己抄写的经书。所以自古迄今世代传抄的东巴经书越积越多。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总计约2万册,按内容分类,有1000余种。 东巴教的中心内容是自然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东巴的职能就是围绕着各种崇拜举行各种仪式,念诵不同的东巴经,为活人驱邪、除祟,为亡人送魂、指路。 东巴教仪式约30种,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祭天为中心的家族祈神活动,兼祭胜利神,畜神等。每年正月初,各家族在祭天场举行祭天仪式,供奉人类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平安。第二类是祭“术”。术者,自然之神是也。相传“术”和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原来两人和睦相处,相安无事,后来人滥伐乱砍,破坏水源,“术”便发洪水报复人类。双方经过调停,立下契约:“术”供给人类自然资源,但人不能过量攫取。人则每年举行祭“术”仪式,以保护自然。第三类是禳灾除病。因灾难和疾病是由鬼魂作祟引起,故需施食慰抚鬼魂。举行这类仪式要经过占卜测算,卜出是何魂作祟,然后根据卜算结果举行相应的祭仪,以驱除灾难和疾病。第四类是用于丧葬和超度亡灵。 东巴象形文字 相传东巴教圣地在今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三坝区白地乡。纳西族东巴在学完东巴文、东巴经、祭祀仪式、占卜、巫术之后,须到白地朝圣举行“汁再礼”,即入教仪式之后,方可正式成为东巴。朝圣时间为每年正月初三,内容是:(1)朝拜东巴祖师丁巴什罗;(2)朝拜阿明(第二祖师)灵洞;(3)拜白地大东巴为师,学习东巴经和教律。时间少则三五个月,多则一年。白地的东巴甚多,是产生东巴的集中地。白地因地处偏远,交通阻隔,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东巴文化比其他地方更古朴原始。 此外,旧时,拉祜族的摩八,哈尼族的阿木嵯、贝玛、诗匹,景颇族的“斋瓦”、“董萨”、“西旱”、“迷推”,傈僳族的“尼帕”、“尼玛”、“刻帕”、“必帕”、“尼古帕”,独龙族的“龙萨”、“南木萨”,佤族的“摩巴”、“窝朗”,普米族的“韩规”、“师毕”,怒族的“董木萨”、“于古苏”、“尼玛”、“达师”,基诺族的“白腊泡”、“奠丕”、“卓巴”,傣族的“摩反”、“召曼”、“波勐”,布朗族的“达白摩”、“召曼”,阿昌族的“搏跑”,德昂族的“达干”、“达爱克”,苗族的“魔公”、“波摩”、“巴代”,壮族的“师公”、“摩公”,瑶族的“楼百翁”、“那曼贡”,布依族的“布摩”,汉族的“端公”等,他们既是宗教活动的组织者、主持者,也是巫术文化的传承者、保存者;他们有宣传封建迷信的一面,又有保存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面,应该正确地对待他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