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林学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林学派分类:【传统文化】 明代以顾宪成、高攀龙等为代表的学派。因其于万历八年(1580年)在江苏无锡建立东林书院而得名。该派讲学“持廉洛关闽之清议”,并“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明史?顾宪成传》)。也被称为“东林党人”。多次遭到统治者残酷镇压。基本恪守程朱学说,肯定王守仁的“致良知”说,但对王门后学趋向禅学持批评态度。提出了“恤穷民,体富民”的主张,认为:“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顾宪成《以俟录?序言》),但仍坚守“君臣之分”,指出:“是六经者,天之法律也。顺之则王,逆之则死”(《高子遗书?程朱阙里志序》)。该学派的主要人物还有钱一本、孙慎行、黄尊素等。 明代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学术派别。因于万历年间在江苏无锡建立东林书院而得名。主要人物还有钱一本、孙慎行、顾允成、黄尊素等。东林诸子在学术上效法杨时,推崇程朱理学,对当时流行的王学末流则力加否定,在学术上独树一帜。他们的理想是通过讲学,唤起人心,治国平天下。他们的座右铭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们在“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一批身在中枢和地方任职的正直官吏如赵南星、邹元标、冯从吾、李三才等,与之遥相呼应。于是,作为一个学术团体的东林学派,遂扩大而成为政治团体,封建保守势力乃称之为“东林党”。该学派强调治世,反对出世,表露出对讲学自由和结社自由的要求,甚至发出“外人所是,庙堂必以为非;外人所非,庙堂必以为是”和“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顾宪成《以俟录?序言》)的呼声。他们代表地主阶级开明派和商人、市民的利益。在同腐朽政治势力阉党的斗争中,主张革新朝政,要求惠商恤民,重视工商业的发展。这些进步思想,对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兴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们的斗争曾遭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东林学案》中盛赞他们“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的斗争精神和献身精神。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