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河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东河戏

分类:【中国民俗】

初名“赣州大戏”,孕育形成于贡水流域的赣县、兴国一带,贡水在赣州之东,东河戏因之得名。源于明代的弋阳腔,至清初正式形成,并唱高腔、昆腔,后吸收二凡、西皮、吹腔等乱弹腔,是江西的传统剧种之一。流行地区有赣县、兴国、南康、大余等县,旁及粤东的梅县、潮州以及闽西的宁化、归化等地。

东河戏的高腔以弋阳腔为主,保存了弋阳腔的百余支曲牌,其中有的受了青阳腔的影响,带上了青阳腔的韵味。在演出剧目上,不仅有《目连戏》等连台戏,还有一些传奇戏。

东河戏的乱弹腔来自于宜黄腔。在清康熙年间,有宜黄人在赣县当司官,把宜黄腔带到了赣州,到咸丰年间,原广州桂剧演员丁仔,回到家乡赣州,把桂剧《双界牌》、《仁圣会》等10余本西皮戏传授给了东河戏艺人,并与宜黄腔相结合,构成了乱弹腔的南北路,宜黄腔为南路,西皮为北路。此外,东河戏还主唱安庆梆子腔(吹腔)和说唱音乐系统中的南北词。

从新德顺班开始,东河戏的乱弹腔和高腔、昆曲一起演出。这种乱弹腔主要唱的是南北路,南路包括正调、反调、唢呐二凡、底调,反调相当于京剧里的反二黄,又称“还魂调”或“阴皮”。

东河戏在赣南一带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清乾隆年间就有专业戏班30多个,在赣县、兴国、安远、瑞金、余都等县有清雅、金雅、永福、隆庆、凝秀等戏班,直到1952年散班,前后持续了306年的时间。其中,由兴国人创办的凝秀班以昆曲见长,兼唱高腔,不唱南北路。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3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