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分类:【文化精萃】

梁漱溟的哲学代表作。书中的主要观点是宣扬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宇宙是多个生活的相续,生活是“没尽的意欲”的满足与不满足。“生活”、“意欲”是第一性的,宇宙世界是第二性的,没有主观意欲就没有客观物质世界,宇宙包括在“意欲”、“生活”之中。从而认为人的感觉是主观的,客观世界的味、色、声等依赖于感觉,理性认识不是来源于感性认识,而是“独影境”,是有影无质的东西;同时指出:人类的意欲,包括“创造的活动,意志的趋往”,产生了人类文化。由于意欲具有向前、向后、持中的不同作用,因而形成了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各具特征的三种不同文化:即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西洋文化,以意欲向后要求为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这三种不同文化的次第重现,构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商务印书馆于1922年首次出版,以后又多次再版。

梁漱溟著。是一部为当时的文化研究开辟新路的重要著作。1920年秋梁氏在北京大学讲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年暑期又应山东教育厅之邀来济南作公开讲演,该书就是在这次讲演的基础上编成的。第一次印于山东,第二次印于北京,第三、四、五次均印于上海商务印书馆,到1929年共出了八版。在当时的中西文化论战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并迅速成为东方文化思潮的代表性著作。该书思想归宗儒家,目的是想把中国人和西洋人导向“至美至好的孔子路上来”。它的核心思想是认为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法。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就是由那形成生活样法最初本因的不同方向的意欲造成的。由此就可看出中、西、印大文化系统之间的区别。从根本精神上来说,“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方向的。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从生活的态度来说,西方文化是奋斗的,中国文化是随遇而安的,印度文化是禁欲的。从文化的特质来说,“西洋生活是直觉运用理智的,中国生活是理智运用直觉的,印度生活是理智运用现量的”。中国文化要想继续存在,那它就必须翻身成为一种世界文化,否则就根本不能存在。因此该书预测”现在是西洋文化的时代,下去便是中国文化复兴成为世界文化的时代”。这种对中国文化未来的构想与当代新儒家的想法几乎完全一致。该书的根本缺陷在于把复杂的文化问题套入一个很简单的公式,因此可说是一种主观的文化哲学。其中有许多笼统、武断,甚至自我矛盾之处。本书作者梁漱溟 1893年生于北京,1911 年毕业于顺天高等学堂。1918至1924年受聘在北京大学任教。著作还有《印度哲学概论》(1921年)、《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1932年)、《中国文化要义》(1949年),《人心与人生》(1984年)。是近现代著名的学者。在致力于社会运动方面,先参加河南村治学院(1929年),后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1931―1937)。抗战期间,以民主人士身份,奔走国事,谋国内团结,发起民主同盟,办《光明报》。解放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因而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理论专著。蒙古族作者梁漱溟著。1921年10月由北京财政部印刷局印行。1922年又改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87年商务印书馆又根据小字本影印出版。1989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将此书收入《梁漱溟全集》第一卷出版。包括自序3篇,正文5章。即:绪论;如何是东方文化?如何是西方文化?西洋中国印度三方哲学之比较;世界未来之文化与我们今日应持的态度。全书对东、西方的文化做了详细对比研究,既指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又指出东、西方文化互有短长,各具风流,难分优劣。打破了当时颇为流行的文化一元论,指出中国、西方、印度各自文化的不同特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5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