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两宋: 优雅之调,阴柔之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两宋: 优雅之调,阴柔之美分类:【传统文化】 其实这一变演,早在唐代中期已见端倪。“安史之乱”是强盛的大唐帝国从“盛唐之音”走向“中唐”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从中唐始,时代的文化意绪渐渐失去了李白诗、道子画、张旭书那般的浪漫气息,晚唐诗坛的“黄昏之吟”,好似唐帝国衰落的一首挽歌。 到了宋代,整个中国建筑文化的唐风、唐韵为之一变。其建筑装饰,也正如整个时代的文化思想与艺术风格渐渐趋向于“女性”化一样,阴柔之美代替了阳刚之美。比如在建筑彩绘作品中,柔和的曲线、细细的笔触、小小的花纹、轻轻的点染,似乎一切都应当“小心翼翼”的样子,关于这一点,只要去欣赏一下《营造法式》中留给后人的彩画纹样即可明了。宋代绘画趋向风格细腻化、糯化、工笔化,尤其院体,讲究所谓“孔雀升高必举左”之类的细节的真实,这一点反映到建筑装饰上,便是花鸟题材的大量采用。慢绘慎写,精雕细刻,文笔秀逸,悦人倦眼。(图七)建筑的多种构件与饰件尽量避免生硬的直线与简单的弧线,普遍使用卷杀之法。瓦饰之“吻”以凤喙形为多见,即使以兽头为瓦饰,由于“笔触”的追求细腻,也少了几分张牙舞爪的“野性”。又比如陵墓前之石狮,其腾跃、嘶吼之态少了,显得颇为安静与 “文雅”。 这并不等于说,宋代的建筑装饰没有飞速的进步,实际上,由于宋代《营造法式》一书的颁行,这种建筑科学理论与建筑伦理的影响,使建筑装饰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统一。《营造法式》对石作、砖作、小木作、彩画作等加以详细的条文与图样规定,使这一历史时代的建筑装饰的艺术加工比唐代更加注意周到,比如对梁、柱、斗?、门、窗以及室内陈设、建筑装修的加工等,在认真考虑其结构的科学合理性之时,也注意力求使它更趋向于艺术化。 总之,由于宋代国力较为衰弱,内忧外扰,朝野不得安宁,内心的焦躁不安需要平衡,于是,建筑装饰的艺术形象趋于静态,与汉唐盛世尚雄放的风格不同,建筑装饰趋于小型化、纤细化,但不乏明丽、灿烂的特点,并且,由于《营造法式》的规范,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便是使建筑装饰渐渐走向模式化,活脱脱的生命之气减弱了,出现了一点匠气。宋代的建筑装饰风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此时心理情绪上的“收缩”与“内向”,体现出一种建筑装饰的严谨而又拘谨的文化品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