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元节祭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元节祭祀

分类:【中国民俗】

福建民间中元节的主要活动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各地有很多祭祀和酬神活动。中元节祭祖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全省各地甚为普遍。旧时闽南民间流行“月半不回无祖”的说法,“月半”即七月十五日,外出的人不论远近在这一天都要回家祭祖。各地祭祖多有家祭与族祭之分。家祭是在家中厅堂上摆设祭品,焚烧冥钱,祭拜祖先灵位神牌。闽中福州及南平、古田等地民间在七月十五日家家祭祖,谓之“烧纸衣”。福州各地中元祭祖一般都在中午进行,祭祖时,在祖先灵前焚纸衣与冥钱。纸衣为刻印有各种古代服装图式的小方白纸,或是把其他花纹的白色纸印成黑色。把不同图形的10张纸衣折成一份,外用印有红色图案的黄纸包好,称“一袱”。黄纸正中写上“念”字,两旁写着“追念先祖,庇佑子孙”等字样,传说纸衣是供祖先在阴间裁制穿用。闽西龙岩等地还有烧寄包的习俗,即以金银色纸折成金锭、银锭状,然后和纸制的冥衣一道装入纸袋之中。纸袋用封条封好,封条上写明祖先名讳再焚化,最后把灰烬用纸包好,投入江河或溪流之中。据说这样先人便能收到,以供在冥间使用。闽南厦门等地民间亦有七月十五日给泉下的先人送寒衣的说法。中元节族祭的规模一般较大,特别是大姓望族,祭祖更是隆重,其开支多是公共族产的收入。

中元节各地民间还有祭祀孤魂野鬼的习俗。中元之日,许多人家在备菜蔬及纸钱祭祀祖先并延请僧道行超度仪式的同时,往往还将所备供品的一部分散于空野,以施无主孤鬼,谓之“施食”。闽北泰宁等地民间中元之夜,人们往往在房屋前后以及桥头、河边、路口等处燃香点烛,焚化纸钱,供祀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以保地方平安。闽西上杭等地中元旧俗要在城中竖起幡竹,以招亡魂。各家具斋饭,放置于幡竹下。延请道士诵经奏乐,观者如堵,俗称“做月半”。祭毕,斋饭多为贫民与乞丐取食。闽南各地习俗大同小异。清光绪《漳州府志》卷38载:“七月半作盂兰盆会,延僧设食,祀无祀之鬼。”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亦载:“中元夜,家户各具斋供罗于门外或垌衢,祝祀伤亡野鬼。”旧时一些地方七月十五日有在水边设祭的习俗,祀死于水中者,称“祭流水孤”。闽南、闽西的一些地方还有夜放水灯祭祀的习俗。民国《龙岩县志》卷21载:“……夜放水灯,灯以五色纸制,粘于木片上,中燃小烛一。初更时,由东兴桥沿溪而下,照溺鬼路,每放近千盏。放若干灯,溪底即映若干灯,五光十色,水面通红,为一时胜观。”民国《诏安县志》卷1亦载:“夜则放灯水中,千百荧烂。群观塞途,萧鼓闹喧,不减上元佳景。”

旧时闽中福州等地中元节还有一种旧俗,即在此期间如果民间流行传染病,会被认为鬼怪作祟,于是便要“游塔骨”。塔骨是以竹编制成人的形状,披上某种神的衣服,戴上帽子,面目古怪狰狞,然后人套入其中肩扛行走。入夜时分,塔骨前呼后拥,巡游街坊抓鬼怪。这样连续七天,最后制一纸船,把捉到的作祟鬼怪关入纸船中,跑步呐喊着把纸船放到江中,让其顺流漂去,称为“出海”。此亦是送瘟神的翻版。至于闽中、闽南等地七月半或普度中的其他祭祀活动,以上已述,此不再赘。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