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原古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原古塔分类:【地域文化】 中原古塔很多,它们建筑精美,高耸入云,装饰河山,点缀风光,是中原古代建筑中的重要遗产。 塔是一种佛教建筑,它是将我国传统的建筑技术与外来的建筑形式结合起来的高层建筑物。塔是为了收藏佛教徒的遗骨遗物而建的。一般说来,凡有塔,必有寺,塔与寺原来都是同时存在于一起的。但塔的寿命却比寺院长得多,由于时间的推移和人为的破坏,许多寺院被毁得连一点影子都没有了,而塔却巍然独存。一座名塔,往往是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代表和象征,对该地区的风貌轮廓起着一定作用,是这个地区的空间标志。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是洛阳的白马寺,因而中国最早的一座塔也是建在白马寺中的。《魏书?释老志》记载说:“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浮图就是塔,是梵文塔(咐堵波)的另一种译法。由这段记载可知,当时的白马寺塔是四方形的木塔。 到北魏时期,这种四方形木塔,仍是塔的主要形式,如本章第一节提到的北魏首都洛阳最大的一座佛寺――永宁寺中的塔就是这样的。《洛阳伽蓝记》说:“永宁寺……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这么高大的塔,简直是一座摩天大楼,在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 中国最早的塔都是用木料建的,但木塔容易烧毁,所以后来逐渐被砖石等其他材料所代替。中国最早的砖塔,也建在中原,它就是西晋太康六年(285年),襄阳侯王?平吴之后,在洛阳太康寺所建的砖塔,该塔3层,用砖数10万。(见《洛阳伽蓝记》卷二)。 最初的木塔,或用其他材料所建成的塔,之所以建成四方形的,这主要是受中国传统楼阁形状的影响。但科学和实践证明,四方形的塔,抗御地震的能力较差,也不太能抵抗风力的破坏。所以后来四方形的塔又逐渐被多边形的塔所代替。塔由木料改用砖石,是建筑上的一大进步。由四方形变为六边、八边等多边形,又是建筑上的一大进步。 唐朝以前所建的多边形砖塔,保存到今天的,国内只有一座,也在中原,它就是登封的嵩岳寺塔。该塔为12边形。它建于北魏正光元年(520年),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嵩岳寺本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离宫,是后来才改建为佛寺的。 嵩岳寺塔是按照砖的性能建造的,基本没有仿木结构,出檐较短。除塔刹(顶子)用青石雕成外,其余全用灰黄色的砖砌成。塔高39.5米,底层直径约10.6米,塔形雄健秀丽,造型十分优美。塔底有4个门,全塔上下共有15层檐。 嵩岳寺塔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多边形砖塔,而且在所有各种形状的砖塔中,它的历史也是最老的。此外,嵩岳寺塔又是中国现存唯一的一座12边形的塔,也是我国最早的一座密檐式塔。中国早期的塔一般都是楼阁式的,每层都开有门窗。密檐式的塔与楼阁式的塔不同。密檐式塔的最下一层特别高大,并雕有佛像等装饰品,但以上各层之间,距离极短,每层塔檐都靠得很近。嵩岳寺塔就是这种密檐式塔。 除了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之外,还有亭子式的塔。这种塔大多是砖石造的,只有一层。塔身有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种。下面有塔基,上面有塔刹。这种亭子式的塔在中原地区现在也有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有两座,一座是登封会善寺的净藏禅师塔,这座塔没有作过多雕饰,但建筑得很精美。另一座是安阳的修定寺塔,它由具有多种图案的雕砖组成,这些砖上,不论是佛像、真人、侍女、飞天、童子、舞伎,还是巨龙、狮子、老虎、大象、天马,无不雕刻得生动逼真,栩栩如生,使这座塔浑身上下都成了艺术精品。这两座亭子式的塔都是唐代的建筑物。 砖塔的内部结构也各有不同,有的塔身是空的,有的塔身是实心的。在空心塔中,有的用木头作中心柱,有的用砖石作中心柱。用砖石作中心柱的塔,建筑水平往往极高。这种塔上不用任何木料作构件,塔梯、塔檐等全部用砖石建筑。中心柱与外壁通过砖砌楼板紧密连成一个牢固的统一体。中心柱旁边有塔梯,可以盘旋攀登至塔顶。北宋时建造的开封铁塔(因用铁色琉璃砖建成,故称铁塔),就是这种塔的典型代表。开封铁塔,八角13层,高54.66米。它是仿木结构的楼阁式的砖塔,门、窗、斗?、腰檐以及塔周围的各种花纹图案,都是由深褐色(铁色)的琉璃砖砌成的,具有非常高的建筑水平。 作为塔的顶端的塔刹,其形状也多种多样,而且都建得十分精致巧妙。在中国众多的塔刹中,安阳天宁寺塔的塔刹,可谓独具一格。该塔为五层楼阁式砖塔,八角形,高38米。一般的塔,都是下部比上部粗,但天宁寺塔却上部比下部粗得多,而在顶端又建了一座高约10米的喇嘛小塔,作为塔刹。这种独特的建筑式样,在国内现存塔中十分引人注目。 中原古塔,从来都以年代悠久,技术高超,形象优美而著称,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塔在中原大地上遍地留存,雄姿焕发,上面讲到的,只是一些例子而已。要谈中国塔文化,不研究中原古塔是不行的。 由于塔比一般建筑物高得多,所以登塔望远,周围山川景色一览无余,往往使历代文人学士诗兴大发。北周时期的大诗人庾信《和从驾登云居寺塔》一诗,就是描写在嵩山登塔情景的,诗云:“重峦千仞塔,危磴九层台。石关恒逆上,山梁乍斗回。阶下云峰出,窗前风洞开。隔岭钟声度,中天梵响来。平时欣侍从,於此暂徘徊。”将云居寺塔的高峻气势和登塔时所见到的风光,描绘得有声有色。我国古代不少文艺作品中,都曾写到中原的古塔。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