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国分类:【传统文化】 ①京师。《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四方,诸夏也。”《国语?吴语》“以中国之师与我战。”韦昭注:“中国,国都。”②中原地带。《战国策?秦策三》:“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③关东六国。《史记?张仪列传》:“中国无事”。《正义》云:“中国谓关东六国。”④国中。《谷梁传?昭公三十年》:“中国不存公”《注》:“中国,犹国中也。”《疏》:“谓鲁也”。⑤赤县神州。初相当禹九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邹衍说:“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西汉时期,可作全境通称。《汉书?陆贾传》:“皇帝……统天下,理中国”。十九世纪中叶后为我国全境专称,不作他用。 中原华夏民族对自己所居之地的称呼。“中国” 一词最早出现在商代,华夏民族以为自己居住在天下的中央,故称所居之地为 “中土”、“中域” 或 “中国”,意为 “中原之国”或 “中心之国”。显然,这个 “中国”并非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而基本上是一个地理和文化的概念,泛指黄河中下游的文明中心地区以及在这一地区建立的王朝,与“中原”、“中州”、“中夏”、“中华”等含义相同。国外多称中国为 “支那”,如英、法、德、意等国 就 称 “中 国” 为China或Chine,则是从中古梵文Cina音变而来,一般认为,此称起源于“秦”。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典籍中还有Serice一称,汉译为赛里斯,意思是丝国。俄语称 “中国” 为Китай,则是契丹的译音,因为契丹族曾经在中国北方建立独立王朝,因此中亚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即以 “契丹”来称中国。“中国”这一观念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中心意识,华夏民族曾为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豪了数千年。明朝万历年间 (1573-1620),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北京,见到中国人绘制的舆地全图,大吃一惊。原来在这幅 “世界地图” 上,明朝的十五个行省被画在地图的正中,在其周围所绘出的海中,散布着若干小岛,在各小岛上填着当时中国人所知道的所有其它国家的名字。而所有这些小岛加在一起的总面积,还不如中国一个最小的省份的面积大。这幅地图就是中国人心目中对 “中国” 在世界所处地位的看法的形象反映。当这位传教士将欧洲人绘制的 “世界地图” 展示在中国人面前时,中国人也大吃了一惊: 原来 “中国” 不但没有被画在地图正中,而且面积如此之小。当时就有士大夫指斥利玛窦是骗子。利玛窦后来在 《中国札记》 中说: “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平而方的,他们深信他们的国家就在地的中央。他们不喜欢我们把中国推到东方一角上的地理概念。”但随着西方文化的东渐,中国人的这种自我中心意识也逐渐改变,而 “中国”这一古老的词语也就被注入了新的内容,成为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指由华夏各民族共同组成的地域辽阔的文明古国,其国界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斯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及其附近岛屿,南包南海诸岛,西南至西藏。中华民国的建立,就标志着 “中国”作为国名从此取得了法定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民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对我国其他地区则称四方。中国与中土、中夏、中原、中华、中州含义相同。初指黄河流域一带,后包括所统辖的全部国土。自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成为我国的专称,不含他义。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疆域南起曾母暗沙,北至漠河附近黑龙江上;西源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处。全国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1.8万多公里,是亚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12亿,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一位。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4%。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有4000年之久。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很早就有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丰富的文化典籍;曾有过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等名扬海外的四大发明;还有为数众多的文化古迹。中华民族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又是具有革命传统的民族,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务院。首都是北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