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古代建筑的本质特征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国古代建筑的本质特征

分类:【传统文化】

如上表所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有如下一些本质特征:

第一,实用性。任何建筑样式,哪怕是园林建筑中的凉亭、小桥与美人靠之类以强烈的审美功能取胜的,依然不可排斥一定的实用性功能。如果将建筑理解为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合奏”,那么,它应当是一种具有一定实用意义的“羁绊性艺术”,其实用性是基本的。这正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建筑理论家阿尔伯蒂所言:“所有的建筑物,如果你们认为它很好的话,都产生于‘需要’受‘适用’ 的调养,被 ‘功效’润色,‘赏心悦目’在最后考虑。”为了这个缘故,这位建筑学家又指出:“我希望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建筑师都表现出把实用和节俭放在第一位的愿望。甚至当做装饰的时候,也应该把它们做得像是首先为实用而做的。”(阿尔伯蒂《论建筑》)关于中国建筑的实用性问题及其与建筑艺术性的关系,请见本书第一编七,这里从略。

第二,自然性。中国建筑的自然性,首先体现在以土木为材料上,其材料来自自然界。这种独特的材料性,显示出中国建筑强烈的东方情调。(图一)同时,世上没有哪一种人工创造物,能像建筑这样如此彻底地与大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与一定的社会环境(一种被人工改造过的自然)、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中国建筑是不可思议的。它长久存在于一定的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之中,成为改变环境的积极而有力的因素,同时,一定的自然与社会人文环境亦影响建筑的文化风貌。“建筑物总是构成了它所在环境的重要面貌特征……同样,随心所欲地改变环境也会影响到建筑本身。”(罗杰斯?斯克拉斯《建筑美学》)即使地下、水下或将会出现的太空建筑,亦不能摆脱建筑与一定自然环境的有机联系。因此,中国建筑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的“系统工程”,一定的环境,无疑是整个建筑形象文化属性与技术属性不能排除的有机组成部分。

图一 中国木构屋架体现出木材的自然性

第三,空间性。中国建筑很重视空间问题,本书前述的空间、时间观念,很能说明“空间,是建筑的主角”这一西方现代建筑的著名命题(见意大利著名建筑美学家布鲁诺?赛维的《建筑空间论》),“建筑的特性――使它与所有其它艺术区别开来的特征――就在于它所使用的是一种将人包围在内的三度空间‘语汇’……建筑则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进中来感受它的效果”(同上)。比如北京明清故宫的空间形象,就是连属无尽的群体空间组合,让人一眼望不到边,须行进于其中,才能深深地感受到它的博大与深邃。

第四,象征性。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无论是艺术还是技术,都是一定的社会人生的形象展现与象征。“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行人泪”、“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这样的一种象征;柴可夫斯基的《悲怆》、罗丹的《欧米哀尔》、莫高窟的思维菩萨、张旭、怀素的狂草等等,也是这样的象征。中国建筑文化也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后文详述),它是按照一定的科学与美学规律、主要以土木所构建的、一般展现于大地的社会人生的一种象征。

第五,抽象性。中国建筑,如佛塔、陵寝、茅舍、庭院之类,或高峻飘逸,或庄严恢宏,或绚丽妖冶,或素朴淡雅,或孤屋独持,或鳞次栉比,都是视觉所能把握的对象,其地理位置、形态、体量以及色彩与质地等等,都是具体可感、可以被衡量的,何以说中国建筑(其实也是一切建筑) 具有抽象性呢?

这是说,中国建筑的形象意蕴是抽象的,其表现手法也是抽象的。中国建筑形象无论怎样精妙绝伦,它不能向你叙述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不能具体描述比如《红楼梦》里黛玉葬花的悲剧形象,也不能再现“杨柳岸、晓风残月”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具体人生场景,而是运用一系列建筑“语汇”,通过平面、立面与剖面的合理安排,抽象地表现那些普泛的思想感情,抽象地将人的热爱与憎恶、崇高与卑琐、欢愉与压抑、幽默与怪诞、平静与惊讶,甚至狂乱或恐惧等文化心理表现出来。

第六,模糊性。中国建筑的模糊性以及与此相关的建筑的自然性,是中国建筑的两个最重要的属性。

这种模糊性,突出地体现出中国建筑的美学性格,它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 一,通过材料因、“场”素与功能质三大子系统构成的“暖昧空间”;其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天人合一” 的文化蕴味。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