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古代竹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国古代竹刻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以竹为素材,综合浮雕、透雕、圆雕以及贴黄或浅划等技法并制成各种文玩器皿、柜架、造像的一种雕刻工艺,是中国传统工艺艺术之一。早自远古以来的先民,即已用竹制用具并加以雕饰。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雕龙纹彩漆竹勺,便是一件珍贵的实例。晋唐及宋均有雕刻精美的实物可考。如今藏日本正仓院的唐代人物花鸟纹尺八(吹管乐器)、宋郭若虚《图书见闻志》载王倚家藏刻《从军行》的竹笔管等。明代中期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一些文人雅士追求文具的高雅,特别以竹君子自况,以其坚直高节励志,以至舒发其对于政治腐败的不满。不少有才华的知识分子致力于此道,素养既高,习者亦众,终至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工艺艺术。明、清时的大多数竹刻名家均兼擅书画,故能融书画于竹刻,创造出了一批绚丽多彩的竹刻珍品。明金陵派开山竹刻家濮澄(仲谦)、李耀,嘉定派的开山竹刻家朱鹤以及清初张希黄为竹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抵金陵派以浅刻见长,嘉定派以深刻见长,张希黄于留青法多所创意。清吴之?精于“薄地阳文”,能在浅刻中作多层次变化。封锡禄兄弟最擅圆雕。周颢更能以画法刻竹,开一代南宗画意竹刻的新风。潘西凤乃饱学之士,其刻竹作品,既工浅刻,深寓返朴归真旨趣,亦擅深刻、留青诸技。他们的技艺垂范后学,并造就了一批批各具特色的高手。清代兴起的贴黄器及清宫廷崇尚的仿青铜器竹雕,别具一格,开辟了竹刻工艺中的新品种。贴黄又称翻黄,是取竹筒内的黄色表层,经煮压反贴于木胎器形上,然后再浅作刻划,制出各种精美纹饰。江苏嘉定、湖南邵阳、浙江黄岩、福建上杭等地所产均负盛名。因其以木为胎,可随意赋形,因之器形大为丰富。但又因施刻薄浅,限制了圆雕、透雕及高浮雕的施用。贴黄还较多地与玉石镶嵌、竹丝、金属丝编工艺、牙雕、火绘等工艺结合,故其表现手法或艺术语言又有丰富的一面。现存贴黄器以宫廷物最为奇巧。随着封建制度的没落,晚清时竹刻工艺也日趋衰落。在观赏了上述诸大师的遗珍之后,人们会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竹刻工艺期待着新生的时代到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