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民居的东方文化个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国民居的东方文化个性分类:【传统文化】 从平面形式看,中国古代门堂分立的四合院似乎与古希腊、罗马的围柱式庭院民居甚为相似,而实际上它们的设计意念却大相径庭。西方住宅的庭院主要为解决通风、采光等实际问题而设,因而院子周围密密匝匝排着许多房间、餐厅、游戏室,甚至工场、作坊等,而中国住宅是依据门和堂的分立来构思的:堂是房屋的主体,门是一种标志,是轴线上建筑序列的起首,门和堂之间必须有一个过渡,这多少是从意念上而来的。不少早期四合院在门和堂之间只用墙垣围闭,以后房间不敷用时,才在东西围墙增建两厢,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住宅的院子并不完全是为了实用。 另外,西方住宅为了充分利用庭院空间,常常围绕院子增建层楼,以增加使用面积。这种做法在前后,宾主有序的中国住宅中是行不通的,要是一个院子不够,就在后面增加一个,要是大家族聚居一起,就在主轴线旁再分出支轴线,成为多组院落的并列组合。就像明清时期浙江东阳县卢宅,按照十数条轴线排列着数千间房间,范围竟达十五公顷,占据了县城一大片地方。然而住房虽多,但仍然严格遵循“门堂之制”,前后有序地排列在每一条中轴线上。这与西方住宅为了求得最大的使用面积,向上发展成为行列式的多层公寓之做法,是完全相背的。 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支,古代住宅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稳定渐进的发展特点。然而,中国地域广大,南北东西气候相差悬殊,为了满足使用和就地取材,它们还是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特别是与宫殿、坛庙等正统建筑相比,更是如此。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院落式住宅,北方和南方就有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北方的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它由四面房屋围成的院子为基本单位,数个大小形状不同的院子组合起来,而成为一座住宅。最一般的四合院为三进院,受风水堪舆说的影响,外门不开在中轴线上,而开在八卦方位图的“巽”位上,所以路北住宅的门均开在东南角。进门为一小天井,正对门楼设一块影壁,上写“福”“喜”等吉祥文字,穿过隔墙上门洞,才到轴线上的第一进院落。据北方迷信说法,鬼走路不会拐弯,因此住宅进门要设置如此“之” 字形路线。 四合院住宅对外不开窗,较为封闭。但内部使用方便,如从垂花门到各房均有游廊相通,院内可点缀花木,改善环境。因此它既满足了封建社会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礼制要求,而且也给使用者创造了一个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 江南城镇的院落住宅与北方四合院就很不相同。为了减少日晒,使夏日更为阴凉,一般将院子做得很浅,两厢亦取消改为高围墙,这种院子又叫“天井”,只起采光和排水的作用,为了通风,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正房的当心间做得更宽大,不设门窗,成为一座敞厅;后院的住房也改成后楼,以避开底层的湿气。为了防火,户与户之间的夹墙做得很高,成为各式各样的马头防火山墙,屋顶一律铺小青瓦,墙刷白。因为南方交通运输主要靠船,所以这类住宅往往是前门通巷,后楼临水,每家有自己的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船,形成水巷住宅的独特风貌。 总之,中西民居文化都源自人类对定居生活的需要。作为血族一家的居住空间,无论古今中外,都具有一定的私秘性,所以,空间的内向和含蓄是一般民居的共性。民居决不可能像广场那般开敞。然而,这种私秘和内向程度却是有差别的。无疑,以中国与西方相比,必更是封闭的,这种封闭性,尤以北方民居为典型。这一方面是因为北方天寒、多风沙,如北京四合院那样四周院墙不设一窗,仅东南隅辟一门以供出入,是出于抵抗自然力侵害之故,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正统的儒家观念、内敛性格尤其根深蒂固。西方人的血缘家庭观念一般要比中国人淡薄得多,家庭中的父亲及祖先不是一家精神上的偶像,儿辈也不是父辈的附庸,家庭成员之间推崇的是人格的平等与个性的自由。所以,这表现在建筑门类文化上,住宅的文化性格自然就不偏于内敛、封闭而强调开放、外向,所以,后世西方民居往往不设围墙,要求明亮,通敞就不是偶然的了。当然,中国民居的所谓封闭,也并非像墓穴那般封闭,它既然是活人的住所,就不能不生气灌注,其庭院就是一个“呼吸器官”,中国民居所追求的,是一种“无庭不成居” 的境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