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石窟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国石窟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分类:【传统文化】 石窟建筑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的亚型或可称为分支。佛教寺庙建筑一般都建于平地或坡地,常在山明水秀、“风水”尤佳之处,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即其然也。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就是如此。而中国石窟则建于山崖之上,凿崖岩而就。从现今自然条件看,往往地处萧疏,荒凉之域。从其自然环境所折射的文化意蕴品味,似更显佛教的苦空之境界。中国石窟的最早作品,据目前考古发现,当在新疆。如克孜尔石窟,位于原龟兹地界,凿窟之始,大约始于东汉(约公元一世纪),当时中原地区佛教初传,而龟兹地区由于邻近阿富汗,大约已从阿富汗传入印度佛教及其凿窟之风。 从建筑空间布局看,中国石窟均为洞形建筑。既为洞形,由于窟内佛教造像,包括雕像、壁画等常表现佛教文化主题。碍于采光与通风之有限,尤其是大型深窟,在空间形象意义上,比一般地面佛寺形象更显得阴郁与神秘,所以石窟在渲染佛教崇拜性文化主题上一般比寺院更为有力。从其外部空间形象看,在石质良好,宜于凿制窟檐的地方,往往凿出窟檐以模仿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屋檐形象,倘石质偏于疏松,不宜于凿建窟檐,则往往加上木构屋檐,如敦煌莫高窟,克孜尔等石窟均为如此。这两种窟檐型式,为整座洞形建筑起到文化及其审美方面的标帜作用,或者可以说,是藏于崖壁之际的洞窟外向与外部世界人们“对话”的“器官”。一般认为麦积山石窟七佛阁的窟檐为中国石窟窟檐规模最巨者,其宽达32米,立柱高约9米,是一个面阔七间制的尺度很大的窟檐,而且其屋顶型式为庑殿式,品位在屋顶形制中为最高。然而,人们如果注意一下四川乐山大佛,其佛身之巨,为中国佛教造像第一,应无疑问,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巨大尺度。据有关资料,这座凿建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 (803) 巨佛造像,这巨佛之上曾以宽60米、高七层十三檐的窟檐复顶,后于元末毁于兵火。所以,倘将已毁之窟檐也统计在内,则中国曾经出现过的最大的石窟檐非“乐山大佛”莫属。说到石窟的内部空间布局,正如萧默所撰 “中国石窟寺建筑” 词条(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所云:“早期包括北朝的窟形中心塔柱式为典型,类似于印度的支提窟。此外还有覆斗式方窟、平顶方窟和毗诃罗窟及穹隆式窟。”石窟之内部空间常因凿制时代有别或地域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制。 关于石窟的中国化历程过程,本书前文已有论述,那是印度石窟寺文化东渐中土所必然发生的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嬗变,文化传播学所揭示的一条规律是,一种异族文化如果要在另一个民族文化中传播开来,站稳脚跟,并发扬光大,决定于这个民族的文化需求程度,传播就是多少改变自已从而也多少改变对方,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文化的冲撞、调和、变形、生发与创造,这是民族文化之间的嫁接与“蒙太奇”,中国石窟文化也便是这样创造出来的。中国石窟文化的原型是由印度人渐的,其文化基质无疑是佛教,然而,正如中国佛教本身已渗融着儒、道传统文化因素一样,中国石窟文化也是以佛教文化为主调,糅合着一些儒、道文化精神的建筑文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