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子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子星分类:【文化精萃】 是1967年用射电望远镜发现的一类新型天体。它们能发出极规则的无线电脉冲波,直径只有10―20公里,有极强的磁场(比太阳磁场强1万亿倍),自转速度高达每秒几周到几十周(太阳自转一周为27天)。 中子星是由超新星爆发后剩下的中心区部分演化成的。质量比太阳大3倍以上的恒星,当演化到晚期其内部温度高达数十亿度时,会发生极其猛烈的大爆发。这时恒星的外层物质大量地、猛烈地向星际空间抛射,极短时间内亮度急剧增加几千万倍至1亿倍以上,形成超新星爆发。剩下的核心部分则由于强烈地坍缩所造成的巨大压力的作用,使得原子核外的电子几乎全部被挤到原子核里并同核内的质子结合成中子,恒星演化成密度极大(每立方厘米达到1亿吨)的中子星。从中子星的中心到半径为8公里的范围内,是一种由中子构成的没有内摩擦的超流体。其外层则是一个密度、熔点极高的固态外壳,其温度高达1亿度。 虽然直到1967年才确认中子星的存在,但超新星爆发现象早在古代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公元1054年在金牛座、1572年在仙后座、1604年在长蛇座发生的超新星爆发,都被当时的天文学家做了精确的记录和仔细的研究。例如公元1054年(北宋仁宗时代)发生的超新星爆发在我国史书《宋会要》中有详细记载,“……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这正是现代天文观测所看到金牛座上著名的蟹状星云所在处。蟹状星云就是这颗超新星爆发时抛射出的物质,现在还在以每秒1300公里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扩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