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主姓与多姓村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主姓与多姓村落分类:【中国民俗】 如果从村落的社会结构来考察,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族居,二是宗姓。安徽村落从社会结构划分,有三种类型:一是单姓家族村落;二是主姓家族村落;三是多姓家族村落。 单姓家族村落。此类村落的特点是整个村落共同体只有一个姓氏,全部家庭都是一个姓氏的血亲关系。安徽农村有很多村落一直是无外姓介入,保持着单姓的宗亲色彩。另外有一些村落,虽有外姓存在,但是外姓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不起什么作用。《蒙城县志》记载:“城西戴窑,东从小涧集,西至涡阳西阳集,南至岳坊寺,沿涡河南岸,长达四五十余华里,大小村落数十座,除少数外姓杂居外,90%以上的人家姓戴,一呼百应,使盗贼不敢侵扰。”这样的村落也可以视为单姓家族村落。一般来说,在较为封闭、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较容易形成单姓家族村落。 皖南旌德县江村(欧阳发摄) 单一家族村落,最初只是一户一家在某个地点定居,以后逐渐发展成大家族聚居,接着再分若干户,并逐步演变为村落。安徽许多村落的名称,无论是淮北的圩子、寨子,皖中的郢子,皖西和皖东的村落,大都冠以姓氏,或称“李家圩子”,或称“张家寨子”,或称“王大郢子”,或称“邓家老屋”……都表明了这些村落都是先由某一家族聚居一处,逐步发展成为一定的圩寨或郢子的。皖北临泉县,全县63个集镇有43个以姓氏命名,占68.25%;81个乡有60个以姓氏命名,占74%;4381个自然村有3932个以姓氏命名,占89.8%。皖北蒙城县1980年普查统计,全县236姓,单姓聚族世居者有179姓。5000人以上的29个大姓氏,人数43.9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3.7%,单姓族居2165个自然村、镇,占3829个村、镇的56.3%。 这种单一家族分户聚居的形式,旧时,家长或族长就是当然的“村头人”或村长,村内人都是家口,村落性格和父系血亲关系形成的亲族特点完全一致,这种类型的村落宗族势力极强,内外关系都有家族职能的特点。 在皖南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单一家族的祖先是真正的中原移民。他们来到皖南选择了一个适宜的环境单独开发居住,独立形成单姓的聚居村落,其形态基本上是北方老家的翻版。在皖南徽州地区,我们可以成批地见到这种客籍宗族聚居的村落,在他们的族谱上清楚地记载了本族祖先始于何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经过。民国《歙县志》卷一《风俗》记载:“邑中各族以程、汪为最古,族亦最繁,忠壮(即程灵洗)、越国(汪华)之遗泽长矣。其余各大族,半皆由北迁南。略举其时,则晋宋两渡及唐末避黄巢之乱,此之期为最盛。又半皆官于此土,爱其山水清淑,遂久居之,以长子孙焉。” 在皖南山区有一些单一家族村寨,主要是在两种情况下组建而成的。一种是在我国历史上多次动乱中,祖上逃避战乱或仇杀而进入深山定居下来的,这种村落叫做家族隐居村。如歙县呈坎村落形成于唐末,此前该地名为龙溪。元大德九年(1305年),严州府事郑仲贤为《罗氏族谱》作序称:“罗隐公系江西南昌府人,洞明文学地理。唐末之乱,屣弃家产遍择里居,至歙西四十里地名龙溪,改名呈坎,山水缭绕,风景中和,遂筑室居焉。”罗隐公至此定居后,世族繁衍,人才辈出,成为呈坎一带的望族大姓。另一种是祖上谋生进山采集、捕猎、开矿定居下来的,这种村落叫做家族开发村。明清之际,安徽江北一带和江西、浙江少数地区的穷困之民,纷纷入徽定居。据嘉庆十一年(1806年)统计,徽州当时共有棚1563座,棚民8681丁口,这些棚户逐步发展为村庄,并以山麓、山凹、山坞为居住点的甚多。此外,还有一种本地人因瘟疫或饥荒而迁徙他乡,外乡人重新至此定居下来形成的村落。如清咸丰年间,青阳县发生大瘟疫,原庙前赵村,尸横遍野,幸存者纷纷逃迁至贵池茅坦,整个村庄室空田荒。后来南陵县张氏之族数万人迁至赵村,聚族而居,改名为“赵村张”。 一般来说,单姓家族村落是强姓的家族村落。家族体制,家族权利,家族活动,家族观念,家族结构,家族规范均较强。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族文化有所复兴。但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单姓村落共同体慢慢开放,外姓移入,单姓村落共同体正在逐渐减少。 主姓家族村落。此类村落的特点是在一个村落共同体内存在着多种姓氏,但以一个姓氏宗族为主要成员,其他姓氏处于次要地位。这样的村落在安徽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分布较广。因为各个村落经过多年的演变之后,保持单一姓氏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在原先以一个姓氏为主体的村落共同体中,逐渐加入了外姓,并且也发展起来。但外姓在人数和地位上不能与主姓等同。在主姓家族村落中,主姓宗族具有主导地位,主姓的家族文化也较为活跃。但这种村落共同体中,家族文化的因素和样式与单姓村落家族又有所不同。因为有外姓的存在,主姓家族的活动必然受到影响。 多姓家族村落。此类村落的特点是在一个村落共同体内存在着几个主要宗姓,没有一个宗姓在村落共同体中占主导地位,而是与其他宗姓并存。这类村落共同体在安徽也占一定的比例,有不少村落属于这种类型。在这种类型中,家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活动形式与前两种类型又不相同。一般说来,在多姓村落共同体中村落家族呈弱势。但村落家族文化依然存在,一些地方相当活跃。在这里亲族之间关系受村落社会的制约,很可能向村落外发展宗族联系,导致出现跨村落的宗族实体。在这些多姓复合村落中,各姓在村内事务上常常出现争执,彼此关系或联合或斗争,在主持村务方面往往表现出不同亲族的宗派性。但是,在村外事务上,彼此往往形成一体以维护整个村落的利益。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