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举折之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举折之法

分类:【传统文化】

是宋代《营造法式》的一个名称,亦即清代所言“举架”。

《周礼?考工记》有云“匠人为沟洫,葺屋三分,瓦屋四分。”郑司农注云,各分其修,以其一为峻。”葺屋,草屋也。无论草屋、瓦房,早在周代都有关于屋面坡度的规制。举者,指屋架高度;折者,指屋面坡度并非由一根直线而是由若干折线所构。所以“举”为“举屋”、“折”乃 “折尾” 之谓。

举折之法,决定了屋架之高度与屋面的坡度。宋代《营造法式》云,“历来举屋制度,以前后?檐方心相去远近分为四分,自?檐方背上至脊?(即脊檩)背上,四分中举起一分。虽殿阁与厅堂及廊屋之类略有增加,大抵皆以四分举一为祖。”这里的“祖”,是基本准则的意思。实际操作起来基本不离此则,但也视实际情况而定。《华夏意匠》一书云,中国的木构举折的历史发展规律,大体上为时代愈古,举高之程度愈小,即造成的屋顶坡度愈显得平缓,如唐代之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中国现存最古之木构殿宇)之梁架举高,不是《营造法式》所言之“四分举一”,而是六分举一。南禅寺建于唐代中叶。发展到唐代末年所建的现存佛光寺大殿,实际测得的结果,约为四点七七分举一,已经比南禅寺升高了。在宋代、与宋大致同时的辽、金以及此后的元代,中国屋架的举高程度进一步加大,一般大约在四分举一到三分举一。发展到清代,在《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已规定为三分举一。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超越这一规定,比如清代所重建之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的举高,为二点五举一 。(图三)

图三 清式建筑举析

这种屋架逐渐举高的态势,应当看作是结构技术上的一个进步。因为,如唐代那般屋架举高程度小而屋顶平缓者,在减少“风压”方面毕竟是有利的。在这一点上李约瑟说,“减低屋面的高度而保持上部有陡峭的坡度及檐口部分有宽阔的跨距,由此而减少横向的风压”。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然而发展到清代,屋顶举高程度之增加,倒并非 “有关风压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并未予以考虑。”(李允闫《华夏意匠》,第224页) 而是考虑到由于结构技术上的进步,觉得不成问题之故。

同时,清代屋架举高程度的增大,在审美上就表现为屋顶的峻起与严肃,这一点本书前文已经谈及。倘从立柱之趋于细长,斗?尺寸渐小,屋檐出挑的有所内收与屋架举高加大等因素一起综合审视,则清代建筑形象在有所严谨之制中显示出挺拔的风韵。

举折之法,在宋代与清代的具体操作上亦有差异。在宋代,是先定屋架之举高然后逐檩往下“折”,是由上而下;清制则相反,为自下而上以步架(檩间距离)为依据,逐檩(亦即逐“步”)上“举”,所以屋架之高具有一定的发展余地。这正如梁思成所言,“举折之制,至清代而成举架,盖宋代先定举高而各架折下,至清代则例则先由檐步按五举、六举、七举、九举递加,故脊?之高,由各架递举而得之偶然结果,其基本观念,亦与前代迥异也。”( 《梁思成文集》第三卷,第265页)。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5: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