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义利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义利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伦理范畴之一。指道德行为与功利之间的相互关系。《左传?昭公十年》:“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指出“义”既是“为愈(贤)”的依据,又是“利”的根本,主张义重于利的义利统一观。孔子把“义”与“利”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对立的道德标准,宣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反对“不义而富且贵”(《论语?述而》)的行为。战国时期,墨子后学则以“义”为“利”,提出“义,利也”(《墨子?经上》)的思想,强调用功利的大小来评价道德行为的得失。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义利观,提倡存“义”而不言“利”。荀子修正了孟子之说,认为人不能完全去利存义,应当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故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西汉董仲舒排斥他说,独尊孔孟,以“仁人者,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的命题,对儒家的义利观作了总结。这种舍利取义的思想,引起后世的广泛议论。西晋傅玄提倡“丈夫重义如泰山,轻利如鸿毛”(《傅子》),把董仲舒说发展为一种大义凛然的精神。宋代理学家则从义利不可并存方面去理解,认为“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二程遗书》),并把义与利的对立推广运用到“天理”与“人欲”的关系上,把儒家舍利取义发展为“明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卷十二)。南宋时陈亮、叶适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陈亮集》卷十一),批评理学家的义利观,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说尔”(《习学记言》卷二十三),视“功利”为“道义”之本。明李贽则否定“正其谊(义)不谋其利”的说法,明确指出:“夫欲正义,是利之也;若不谋利,不正可矣。吾道苟明,则吾之功毕矣; 若不计功,道又何时而可明也?”(《藏书?德业儒臣后论》)清颜元更提出:“盖正谊(义)便谋利,明道便计功……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颜习斋先生言行录?教及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