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义利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义利论

分类:【传统文化】

义利论是中国历史上人们对物质利益和道德规范关系的论述,曾引起思想家们广泛关注。义利之辨,在理论界持续争论了两千余年,归纳起来,大致分为:

早期的义以生利观。公元前7世纪,晋人丕郑提出“义以生利”的观点。齐卿晏婴则认为要思义以限制私利。后有人把义看作利的基础,说“夫义者,利之足也”,“废义则利不立”(《后汉书?仲长统传》)。简言之,即贵义又不贱利。

儒家的贵义贱利观。孔子最先赋予义、利以鲜明的褒贬色彩,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他主张“见利思义”。孟子将孔子的重义轻利观推向只讲求仁义“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西汉董仲舒进一步发挥了孟子的贵义贱利观,提出了“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思想(《汉书?董仲舒列传》),由于他独尊儒术,从而使贵义贱利成为儒家信条,对后世发生深远影响,在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占正统地位。

《管子》的利以生义观。《管子》作者提出了与儒家贵义贱利大相径庭的义利观,认为“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衣食仓廪属为利,礼节荣辱属为义,义的发生必以利为前提因素,利以生义。司马迁则把求利、求富视为人的天性,“人富而仁义附焉”(《史记?货殖列传》)。东汉王充继承了司马迁思想,认为人之善恶不在于品质,而“在于岁之饥穰”(《论衡?治期篇》)。

墨家的义利同一观。墨翟把义和利在一定条件下统一起来,他指出“义,利也”(《墨子?经上》),认为凡做到“兼相爱,交相利”就是义,“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兼爱中》),墨子把爱利他人、爱利万民看做是与义的同一,并认为是“天下之良宝”。

义利并重观。开其端者是荀子,他认为人性天生是“恶”的,是好利的,对人的利欲应引导、满足、节制。同时他也承认人有好义的一面,不过那是后天教化而成的,“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荀子?大略》)。“人之欲利,虽尧舜不能去之”;同样,“人之好义,虽桀纣也不能去之”。宋代李觏、陈亮发展了荀子义利两有的观点,李觏说:“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不贪不曰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孟子谓‘何必曰利’,激也。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李直讲文集?原文》)他的意思很清楚,一面强调利之必不可缺少,一面强调礼的约束。陈亮在同朱嘉辩论时表达了他的反理学义利观,他认为汉唐注重行人欲而导致三代义利的实现,所以他说:“天理人欲可以并行。”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义利观又有了新的内容。如陈炽认为利有公私之分,人们正当求利即为“公利”,少数人以特权谋私为“私利”,是不义行为。还有许多人为谋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大讲求利,批判顽固派贵义贱利的教条,指出他们“口不言利”,实际上“好利有甚于人”。辛亥革命以后,随着新经济理论的日益广泛应用,义利论在思想理论界亦趋于淡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