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义慈惠石柱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义慈惠石柱

分类:【文化精萃】

又名北齐石柱。位于河北省定兴县城西10公里的石柱村。柱上有“标异乡义慈惠石柱”刻铭及“大齐大宁二年”的题记。柱高7米,分柱身与石屋两部分,柱身上面刻有3000余言的“石柱颂”。石柱实为杜葛起义失败后,人民收拾义军残骸合葬的纪念碑。初为木质,后官府改为石质,且刻上“石柱颂”,为官府镇压起义歌功颂德。为研究南北朝史和农民战争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亦名北齐石柱。在今河北定兴县石柱村。始建于北齐太宁二年(562),通高约7米,分柱基、柱身、石屋三部分。柱基为一莲花形巨石,东西长2米,南北略短。柱身由浅棕色石灰石垒接而成,呈不等边八角形,由下向上逐渐收小。刻“标异乡义慈慧石柱颂”,记述“杜葛之乱”及义葬、义食、兴建石柱经过,约3000余字。石屋系石雕建于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庑殿顶,前后当心间刻佛像。为研究隋唐以前建筑形制实物资料。于研究南北朝及农民起义史实有重要参考价值。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定兴县城西10公里石柱村。建于北齐太宁二年(562年),故又名北齐石柱,是当地人民在北魏杜洛周农民起义军失败后,为葬埋义军尸骨而建的纪念碑。石柱通高6.65米,分基础、柱身和石屋形柱顶3部分。基础以巨石为料,近似正方形,东西两边各长2米,南北两边略短。柱身高4.5米,呈不等边八角形,立于覆莲座柱基上。柱顶为石屋形,石屋建造在一块长方形石板上,既是石屋的基础,又是柱身的盖板。石屋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四阿式,斗、柱、椽、梁、瓦垅、屋脊均为雕刻而成,似一座三间殿宇模型,构思奇巧,形制独特。柱身上有“标异乡义慈惠石柱”刻铭及长达3.000多字的“颂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的石柱村。建于北齐大宁二年(562),又称北齐石柱。柱以石灰石累叠而成,通高6.17米,由柱身与石屋两部分组成。柱础为覆莲状。柱身下部为八角形,上部呈四方形。柱身与石屋间有一石盖板,盖板底部镌刻古钱、花果、几何图案等。石屋建于柱顶石盖板之上,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庑殿顶。石屋结构宛似殿宇模型。石屋正背两面琢尖形拱式佛龛,龛内供佛像一尊,趺坐方台。柱身刻有“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九个大字及3400余字的“颂文”,记述杜洛周、葛荣起义壮举,及关于义葬、义食和建柱的经过。按《魏书》记载,北魏孝昌元年(525)至永安元年(528),杜、葛起义军转战于幽、燕、殷、冀、相州,所向披靡,达四年之久。义军兵败后,当地人民收殓义军残骸合葬,并立木柱纪念。后北齐官府改木为石,刻上颂文,其词虽为官府歌功颂德,但客观上反映出了义军波澜壮阔的气势。石柱造型奇特,铭文粗壮有力。

义慈惠石柱,位于定兴县西北石柱村。柱身刻有“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颂文长达3000多字,还有“大齐太宁二年”(562年)题刻,为石柱建立的确凿年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石柱建在一块高地上,通高6.65米,分基础、柱石和石屋三部分。石柱基础为一方形巨石,东西两边各长2米、南北两边略短。基石上有覆莲座柱础,雕刻粗壮有力,为北朝时期的佳作。

柱身高4.5米,呈不等边的八角形,自下而上每高1米,约收分2.5厘米。“颂文”和题名都刻于柱身各面,笔法古朴有力,对研究古代书法有重要价值。

柱身的顶端有一块长方形的石板,既是石柱的盖板,又是石屋的基础。石屋建于石板之上,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四阿式建筑。石屋雕有柱、大斗、方窗、阑额、檐椽、角梁、瓦垅和屋脊等,是研究北朝时期建筑结构、形式和手法的重要实物。石柱之上建造石屋,在建筑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石柱上的“颂文”,记述了北魏末年统治阶级镇压杜洛周、葛荣农民起义的情况。它印证了《魏书》的记载,自北魏孝昌元年(525年)至永安元年(528年)间,杜洛周、葛荣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转战于幽州、燕州、瀛州、定州、冀州、殷州一带,攻州克郡,所向披靡,长达4年之久。

定兴一带是当年起义军与北魏王朝军队激烈交战的地方。起义军失败后,人们收拾残骨,集中埋葬,并立木柱作为标志。北齐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于河清元年(562年)下诏将木柱改换成石柱,并刻“题额”及“石柱颂”,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但它却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的战斗历程以及当时社会的一些真实情况,对研究北朝史,特别是农民战争史有重要价值。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