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乌思藏十三万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乌思藏十三万户分类:【地域文化】 藏文史籍对元朝在西藏设立的各个万户府的总称,各书所记十三万户的名称略有不同,与《元史》百官志所记的乌思藏宣慰司之下的万户的名称又有不同。通常所说的十三万户有: 拉堆洛、拉堆绛、曲弥(出密)、夏鲁(沙鲁)、囊、羊卓、蔡巴(搽里八)、嘉玛哇(速儿加玛哇)、止贡(密儿军、必里公)、雅桑(牙里不藏思八)、帕竹(伯木古鲁)、嘉域(札由瓦)、达陇(思答笼刺)。十三万户中有的是藏传佛教的教派势力,有的是地方豪族,逐渐变成地区一级地方政权。各万户设万户长一人,需要得到元朝皇帝颁发的诏书、印章才算合法。十三万户的万户长要听命于萨迦本钦,万户之间的纠纷由萨迦本钦审理。元朝中央政府也多次派官员入藏,会同萨迦本钦清查各万户的户口,确定各万户应承担的差役赋税,审理万户之间的纠纷诉讼。各万户之下设立若干千户,千户长也须得到元朝政府的任命。《萨迦世系史》说,每一个万户应有拉德(寺院管辖的属民)六千户,米德(世俗封建主管辖的属民)四千户,但《汉藏史集》所记元朝登记的户口数与此相差甚远,户数最多的万户不到四千户,最少的只有五百户,看来是因元代佛教僧人不向政府缴纳差税,在西藏拉德也不交差税,故未计入此登记数内,而各万户的米德向元朝承担差税的差异也很大,所以登记数中各万户的户数差别也很大。 元代设在乌思藏地区、管理地方行政事务的万户组织的总称。藏汉诸书对其名单记载并不一致,《元史》记载了沙鲁、搽里八、乌思藏田地里、出密、獒笼答刺、思答笼刺、伯木古鲁、加麻瓦、札由瓦、牙里不藏思八和密儿军等11个万户。藏文史籍均记有:必里公(vbri-gung,即止贡)、伯木古鲁(phag-mo-gru,即帕木竹)、加麻瓦(rgya-ma-ba,即甲麻)、牙里不藏思八(g.yav-bzang-pa,即雅桑巴)、搽里八(tshal-pa,即蔡巴)、拉堆洛(la-stod-lho)、拉堆绛(la-stod-byang)、出密(chu-mig,即曲弥)、沙鲁( zhal-lu,即夏鲁)和俺卜罗(yar-vbrog,即羊卓)等。其他各万户则记载不一,有札由瓦(bya-yul-ba,即加玉)或汤卜赤(thang-po-che,即汤波且)、纳里速(mngav-ris)或古尔摩(gur-mo,即固莫)、香(shang)或绛卓(byang-vbrog)。 十三万户的组成有不同说法,其建立时间也不尽一致,大约自蒙古宪宗蒙哥当政并在吐蕃括户时起到元世祖加强对吐蕃统治、完善吐蕃地方行政体制时为止。十三万户的名单在元代有变化,各万户的势力消长也不同,造成了十三万户究竟包括哪一些这一问题的复杂化。实际上,十三万户在初步完善时,或是实指,嗣后,则成为乌思藏地方各万户的概称。 元代乌思藏地区的13个万户,地域大小不一、人口多寡不同、势力强弱有别,其影响自然不同。相互之间有联合、有斗争,其中以帕木竹巴万户的发展、扩张并取代萨迦最为引人注目。 各万户之间相对独立,设有关卡,只有持有路条方得通过。但均须听命于乌思藏本钦的调遣和中央政府的节制。为政府提供税赋差役,提供驿站所需,保持地方安定。为萨迦地方政权提供一定的力役。各万户设有万户长,由朝廷宣授任命,为元朝政府的地方官员,听命于朝廷,违抗者受到惩治。有不满于地方政权者可上诉于朝廷,元代发生的“止贡之变”和绛曲坚赞派人至大都申辩与受封大司徒事即是此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