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乐器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乐器

分类:【传统文化】

僧人使用的乐器主要有木鱼、钟、鼓、磬等。

(1) 木鱼。

木鱼。木鱼又叫木鱼鼓、鱼鼓、鱼板,是佛教徒在做佛事时常用的法器之一。

木鱼有两种形状:一是圆形的,刻有鱼鳞及一身二头的龙头。这种木鱼大小不一,大雄宝殿里所放一般较大,在诵经时叩之,以调适音节,相当于戏剧中用的梆子。另一种木鱼是长条形的,它常常挂在库堂或斋堂前。早上、中午用斋时击之。东坡《宿蟠桃寺诗》云:“板阁独眠警旅枕,木鱼晓动随僧粥。”

以上两种木鱼均为木制,外形仿鱼,腹中挖空。据《百丈清规》记载,传说鱼是昼夜常醒,刻木鱼击打,是为了惊昏,提醒僧人不要懒惰,要勇猛精进。木鱼有颂曰:“四大犹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莫怪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赵州禅师录《鱼鼓颂》)。”

木鱼声音非常悦耳,木鱼越大声音越低沉,越小就越灵尖。电影《少林寺》插曲牧羊曲中,巧妙地运用了木鱼,不但突出了宗教特色,同时也给旋律增加了美的效果。

(2) 钟。

钟。在佛教僧团生活中,用钟的场合甚多。《大比丘三千威仪》中说,有五事用钟:一者常会时,二者早饭时,三者午饭时,四者暮投?时,五者一切无常(即僧亡时)时。由于用处不同,钟也有别。挂在僧堂前的钟叫僧堂钟。这种钟较小,需要召集僧众时击之,所以又叫集众钟。敲七下,表示住持到僧堂来;击三下,表示斋粥下堂、放参(禅林放免晚参称放参)。堂前念诵、念佛都要敲钟。在大雄宝殿里挂的钟称殿钟,集众僧上殿击之。大钟,为丛林号令。早晨击之,破长夜,警睡眠;晚上击之,则觉昏衢,疏冥昧。寺院一般都为大钟建钟楼,立在寺院东侧。现代寺院里钟楼里的大钟很少用了,常用的是殿钟。除了有特别重大法事活动外,一般很少听到大钟那悠扬的钟声。但在古代,寺院里大钟的声音每日都可听到。信徒们闻此,便会合掌发愿回向:“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愿成佛,度众生。” 而历代的文人墨客也不乏对古刹钟声的歌咏之词。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便是千古绝唱。

僧人撞钟(江苏苏州寒山寺)

被誉为当今名钟者甚多。北京大钟寺里的大钟不但以其大闻名四海,更以其声音之美妙声冠天下。

(3)鼓。

鼓。鼓也是佛教徒常用的重要法器之一。它和钟一样,都是僧团生活必不可少的道具。

鼓的种类很多,大小不一,有羯鼓、鱼鼓、云鼓、摇鼓、金鼓、石鼓、悬鼓等。如果按制作的材料分有金鼓、玉鼓、木鼓和石鼓。下面我们按鼓的作用逐类介绍:

法鼓:寺院中的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时击的鼓。打击的方法是:上堂时三通,先轻敲鼓磉三下,然后重击,由慢到快,最后猛击一下,此为一通;第二、三通节奏顺序如前。小参为一通。普说五下、入室三下都是缓缓打击。法鼓一般设在法堂的东北角。

斋鼓,又叫云鼓,是僧人吃饭前敲击的鼓。它多放在库司的前面。斋鼓和上堂时敲击的法鼓之打击方法略同,但斋鼓每通打击的时间要短。

更鼓,它和昏鼓以及晓鼓都是寺院里报时时敲的鼓。更鼓的敲法是早晚平击三通。其它随着更次敲击。昏鼓是初更一点以前鸣鼓三通;早上则为晓鼓。

除此以外,僧人在洗浴、饮茶的时候也要击鼓,谓之浴鼓和茶鼓。

(4)磬。

磬。磬是僧人在诵经、梵呗、做佛事时所用的打击乐器。质料有石、玉、铜、铁或合金之分。以金属的居多,形状有三种:一是板形,这种磬的形状像倒写的“V”字,有两个吊孔,上面有多种图案纹饰。它一般是悬挂在方丈廊外,有客见住持时,知客敲三下;二是钵形,又分为两种:(1)大磬(大小不一),放在一架子上,形状像钵盂,上面一般都铸有偈颂、赞等铭文。放置在大雄宝殿,供佛事时用。(2)引磬,大小如桃,底部有一孔,装有一根细棒擎起磬体,用另外一棒击之作声。携带方便,它多是大磬的替代物。另外,还有一种磬,形状像现在的小锣,吊在一木架上,用一小棒击打。有多种记载表明,磬不是古印度的乐器,而是佛教东渐后的中国产品。

(5) 钹。

钹。又称钹子、铜盘、铜钹等,佛教的打击乐器之一。它是靠两个钹子拍击发声的。钹的中间突起成半球形,中心有孔,穿以绸子或布条,供拍击时手抓。

关于钹,经律中也有记载,《佛本行集经》卷一四中说:“一千之铜钹,一千之具萧,昼夜不绝于宫内。”钹是能发出很大声响的乐器,渲染热闹气氛时常常用它。据《敕修清规》云,凡维那、住持出班上香时,藏殿祝赞转轮时,遇迎、引、送亡时,新住持入院时都要有行者鸣之。也就是说,凡举行比较重大的佛事活动时,都少不了钹。

迄今,传统的戏剧大多用钹,究竟是钹先在戏剧中运用,佛教把它“拿”来的,还是僧人首先发明,被戏剧艺人“借”去的? 尚待研究,但至少可说明佛教和戏剧还有一段因缘吧!

(6) 锣、铃、云板。

锣,佛教打击乐器之一。低沿盆状,多为铜铸,沿边有两孔,串以绳子供手提,用槌敲击。作佛事活动时配合钹用。

铃,佛教法器,用金属制成。有两种:一种是球形,(密宗用的手铃是宝塔形的),有柄有舌,摇动发声,作佛事时用,也是一种乐器。另一种为风铃或称金铎,是专门用来挂在堂塔上的,风吹作响,庄严寺庙。

云板,寺院里为报时而敲的更鼓叫云板。据记载,宋太祖认为敲更鼓多有警扰睡眠,所以后来改用铁磬。铁磬有的也叫钲,实际上就是这里的云板。

云板又叫大板,多为金属制品,因铸造的形状像云朵,故谓之云板。它一般挂在寺院(多为禅寺)的厨房或者斋堂前边,是一种通知寺僧进餐的报时器。但就其用途而言,也可以叫它火板和长板。称它火板是因为在粥饭已经煮熟将要灭火时需要敲它三下;斋粥时需要长打,所以又叫长板。

铁如意(山西五台山)

乐器种类较少,有嘴琴(口弦)、弓琴、鼻箫、打布鲁、木鼓、萨鼓宜等品种。这些乐器一般不用作伴奏或合奏,只用来自娱或男女恋爱时传情达意。故器乐较之声乐,要逊色得多。

口弦,俗称口琴、嘴琴,少数民族语称嘎洛波。一种构造简单的吹奏乐器。琴身竹制,呈片状、半管状或长方六角形。长约10厘米,宽约2厘米。两端各钻小孔,系以细绳。中挖一槽以置簧。簧呈直舌状,有单簧、双簧或四簧。若为竹簧,则簧是琴身质料的一部分。若是铜簧,则固定于琴身之空槽中。吹弹时,以一端棵住左小指,另一端接于右手。琴身略斜置于口唇之间,正面向着口腔。右手牵动小绳以振动簧片,口呵动簧尖,利用口腔变化作共鸣器,略为变化口腔形状,便可发出抑扬顿挫、轻盈悦耳的音调。

弓琴,削竹为弓,长30―60多厘米不等,以丝线或月桃草的纤维作弦。奏时将上端衔于口中,左手握弓的下端,用姆指压弦,右手拨弦作音。此种乐器为布农、邹、阿美与卑南等族所共有。清代风山一带平埔族也有这种乐器,并称为“突肉”。

鼻笛,一称鼻箫,少数民族语称“独萨里”。

长36―60多厘米,竹制,以两竹管并列,各开三孔(排湾族开四孔),用鼻竖吹。此外,另有直、横两式竹笛。横笛长约25厘米,前面开四孔,背面开一孔。刘其伟说:泰雅与赛夏族只有直笛,布农、排湾、鲁凯和邹各族,有横笛与鼻笛。

拍板,赛夏族称Postisi,是跳舞唱歌时,挂于臀部的铃牌拍板,上吊竹管,跳舞时前后摆动,作拍拍声。

与拍板相似的乐器,还有一种叫“萨鼓宜”,又称“卓机轮”或“咬更任”。黄叔?说,这是麻达(男青年)传递公文时所佩之物。以铁做成,状如卷荷,长三寸许(约10厘米)。当奔走时,手镯与萨鼓宜相击,叮当远闻。

木鼓、木臼,二者虽不相同,但制作原理近似,又都是以用器兼作打击乐器的。说不定前者是受后者启发才制成的。木臼除舂米外,又发展为杵乐的一种。台湾少数民族使用木鼓,三国时已有记载。《临海水土异物志》说,“如有所召,取大空材,材高十馀丈,以着中庭。民人闻之,皆往驰赴会。”阿美语称木鼓为“塔托干”,用一块长约一米的樟木,中间挖一空槽,用藤条穿上,悬挂在部落会所房檐下。遇事击打,召集部落民众。打击之法,因事而异,分部落集合、祭仪集合、紧急集合、各年龄级训练和服务集合等不同击打法。普通集会三缓二急,祭仪四轻一重,紧急集合为三长击,继以连续短击。敲击木鼓的时间通常在清晨或夜间,很少在白天敲打。

在吹奏乐器中,有一种叫“打布鲁”的,黄叔?说,以木为之,状如唢呐,声音与鼻箫相似。在现代民族学调查报告中,未见报道,是否失传了?

安徽的民间乐器,有殷商时代用灵璧磐石做成的编磬。凤阳花鼓中的“双条鼓”,花鼓灯中的“花鼓”和“巴狗子”,淮北花鼓戏中的“花鼓”等乐器的用料、尺寸、音色和演奏都与外省同类乐器不同,这些均属安徽特有的打击乐器。淮北的方笙(十四根苗十二音)和双簧闷笛,是安徽、河南特有的吹奏乐器。土琵琶(亦称柳琴)是安徽、江苏、山东特有弹拨乐器,坠琴和软弓胡是安徽、河南、山东特有的拉弦乐器。

近现代安徽民间使用的乐器有:吹管乐器大唢呐、小唢呐、中音唢呐、管子、笛子、箫、笙、尖(亦称号);拉弦乐器二胡、板胡、坠胡、大胡;弹弦乐器三弦、琵琶、扬琴;打击乐器板鼓、堂鼓、书鼓、花鼓、大锣、小锣(亦称二锣)、京锣、更锣(亦称筛锣、筛金)、包锣、云锣、小铛(亦称马锣、手锣、哈巴狗、巴狗子、狗锣)、板锣、铙、钹、小镲、梆子、木鱼等。

蚌埠地区的鼓吹乐器,最具特色的是唢呐和花鼓灯锣鼓。

蚌埠的唢呐班,一般由五至七人组成。演奏时,一人可兼操两三件乐器,唢呐与管子不同时使用,为加强气氛或演奏“对吹”曲目,大、小唢呐可同时使用。其演奏形式似沿袭汉代的行进、坐定与站定,分为走街、坐棚与对棚。走街是行进演奏,坐棚为门前搭棚坐在棚下演奏,其队列、位置如图示。

说明:小镲与云锣亦可并行。

对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唢呐班在同一种场合下进行竞技、打擂式比赛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蚌埠地区演奏的唢呐曲牌有300多,现仅有五六十个,最具代表性的有〔叫句子〕、〔凡子调〕、〔柳金子〕,称为三大主曲。其中〔柳金子〕有大、小、细三种,〔大柳金子〕婚丧事均用,〔小柳金子〕为丧葬专用曲,〔细柳金子〕属喜庆专用曲。

说明:对吹时,①、②均为唢呐,③为笙,其余类推。

花鼓灯锣鼓是安徽花鼓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为花鼓灯之歌和舞伴奏,又能独立演奏。花鼓灯锣鼓演奏时,人员乐器配置是:花鼓一人,大锣一人,大镲一人,小镲一人,小铛四人。为增加气氛,根据需要,亦可增添人员乐器。有条件时,亦可增加尖子(铜制,有哨嘴的长管无孔喇叭)。花鼓由鼓手右肩背着系鼓带,将鼓放在左边腰下部,大锣系在“S”型弯树枝的一头,而后固定在锣手身上,树枝上端装有花饰,既美观又省力。花鼓灯锣鼓有“灯场锣”与“场面锣”两类。“灯场锣”没有固定的变化程式,是随着灯歌、舞蹈的情绪和动作变化,临场即兴伴奏的锣鼓。“灯场锣”的锣鼓点子,是从“场面锣”里的“番子”中提炼演化而成。常用的基本锣鼓点,就其律动性来说,可分为“动性锣鼓点”与“顿性锣鼓点”两种。“动性锣鼓点”节奏律动性是运动型,不易停止。“顿性锣鼓点”是带有稳定性的停顿,有稳定或较稳定感。

台湾汉族的音乐独奏,以民间小调或地方戏剧的唱曲或曲牌音乐为主。所用的乐器以地方性民间乐器为主,有擦弦乐器(大广弦、壳仔弦、二弦、鼓吹弦)、敲弦乐器(扬琴)、吹奏乐器(品仔、洞箫)等。音乐合奏的内容,客家八音与福佬十音都有地方民歌(《叹烟花》、《闹五更》、《雪梅思君》等)、曲牌音乐(《凤凰鸣》、《春景》、《水底鱼》、《百家春》等)、戏剧唱腔(六板、西皮倒板、都马调等),有时也有时代歌曲或民间乐人编作的乐曲。合奏所用的器乐,是以各种不同乐器的组合,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是锣鼓乐(以金革类的敲击乐器组合),此类可分为庙堂锣鼓(属于祭祀音乐)、戏剧锣鼓(闹台和武场音乐)、民间锣鼓(多用于伴奏歌舞小戏中武阵)。第二是鼓吹乐(以金革类的敲击乐器加吹奏乐器组合),按其用途可分为四种:一是庙会中的典礼乐(包括迎神送神音乐),二是民间婚丧喜庆的礼俗乐(包括婚丧的迎送乐),三是北管戏剧中曲牌音乐(或场面音乐),四是作为纯器乐的鼓吹乐,例如客家八音。第三是丝竹乐(以丝竹类的管弦乐器组合),以南管(即泉州弦管)最有代表性。演奏的乐器称为“上四管”(包括琵琶、洞箫、二鼓、三弦,由四人演奏,另有一人双手拿拍板击节)。第四是大合奏乐,即大型合奏,将各种类乐器混合使用。如现时的客家八音和福佬十音乐团的编制,除了基本敲击乐器之外,通常采用的旋律乐器有唢呐、笛、壳仔弦、大广弦、吊规仔、鼓吹弦、扬琴、三弦、秦琴、月琴等。台南地区有十三腔(或十三音),用十三种乐器演奏,有笛、笙、箫、提弦、和弦、钟弦、鼓弦、猫弦、四弦、提壶、琵琶、三弦、秦筝等,又是一种大合奏乐。

台湾制作乐器的手工艺人

台湾少数民族的乐器,据清代黄叔?《台海使槎录》记载的平埔人的音乐情况,可知平埔人所用的乐器有嘴琴、弓琴、鼻箫、芦笛、锣、鼓等,他们多在订婚嫁娶之时吹弹这些乐器。现在平埔人的民俗音乐因受到汉族礼俗音乐的影响,已开始汉化,逐渐失去原有的风貌,只有在祭祀中保存其少数的传统音乐。其声乐曲调已接近汉族系统,例如:五声音阶或六声音阶,器乐变为汉族鼓吹乐。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