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乐府民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乐府民歌分类:【地域文化】 西汉武帝时代,创立乐府官署,掌管俗乐,收集民歌的歌辞入乐,于是乐府诗便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了有价值的诗章。主持这项工作的是中山(今定州市)人李延年,武帝任他为“协律都尉”,负责采集民歌入乐,所采民歌涉及到河北的有“燕代讴”和邯郸、河间歌诗。李延年善歌,是当世的音乐家,曾为《汉郊祀歌》十九章配乐,仿西域胡曲创作新声,又能承民歌诗意谱曲,诗乐相合,不仅丰富了乐章,也推进了诗歌的发展。 燕赵民歌《陌上桑》,是当世汉乐府民歌中的上乘佳作。《古今注》一书说:“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引酒欲夺焉。罗敷乃弹筝作陌上桑以自明焉。”这一故事传说在当世的邯郸不一定为真,《陌上桑》一诗也不一定是罗敷自作,但我们相信当日一定有这类的故事在社会上流行,于是民间诗人乃作此歌以流传之。这篇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通过民歌惯用的表现手法,在生动活泼的语言里,展示了秦女罗敷的美貌和坚贞的品质,也揭示了那位“使君”地主官僚的荒淫无耻。该诗首段用多种手法夸张罗敷之美,开始铺陈其装饰,继之以旁观者的衬托,显得罗敷的美丽达到了极致。中段叙述使君见而爱其美,凭其高官的特殊地位,想来骗取罗敷。末段用力铺陈其夫婿的美貌和地位,给“使君”一个断然拒绝,表现出罗敷反抗权贵的高尚品质。结句由旁观者语气说出,言尽而意无穷,诗作者不作评说,而读者心中自有褒贬。《陌上桑》一诗,在那个被统治势力所包围的旧时代里,有这样优良品质的反抗精神的女性,自然是值得人民敬爱和歌颂的。诗人表现了这样明确的主题,创造了这样优美的民歌艺术,所以是永载于文学史籍的优秀之作。 据文学史家分析,汉乐府鼓吹曲辞中的汉铙歌18篇,有些篇章可看作是燕、代讴的,如《战城南》、《有所思》、《上邪》等。《战城南》是揭露战争恶果的诗,情境凄惨,心极哀怨。把战后遍地死尸和鸟啄兽食的景况,描绘成一幅荒凉恐怖的画面,诚为暴露封建时代战争苦痛生活的写实诗篇。前人称此为武帝时代的诗,是可信的。当时连年用兵,弄得民穷财尽。当时北伐匈奴就从燕赵代地出过兵。民间的恋歌在乐府歌辞中保留的较少,《有所思》、《上邪》两篇是很健康很真实的恋情作品。在质朴的语言里,迸发着热烈的感情。海枯石烂,指天为盟,反复的描绘,曲折的倾吐,大胆的呼号,表现出因男人变心,女子欲绝不能绝、欲忘不能忘的矛盾痛苦心境。语句参差不齐,全无修饰,然却充满着情意的力量。这比有的文人笔下故作伤感的情诗来,要真切感人得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