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乐舞老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乐舞老会分类:【中国民俗】 乐舞老会,是民间的一种自娱兼娱人的表演组织。早年,这种老会遍及城厢,参加的人数众多。老会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传统的有高跷、法鼓、中幡、宝辇、秧歌、小车会、旱船、杠箱、抬阁、爬杆等等,各道会的名称大多以地名加上表演形式或乐舞名称所组成。为了显示自己的组织历史悠久,多自称为老会或圣会,比如:先春园德庆绣球圣会、河北石桥升仙高跷老会、南门内永乐杠箱老会、西码头渔樵耕读圣会、城西大园金音法鼓老会等等。每道会都推举一名德高望重之人出任会头,负责管理会里的大小事宜,会员多为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各阶层人士都有。其经费主要是在会员中募集而来,也有的是富户捐助,会中的经费由会头派人专门管理,主要用于购置服装,道具及出会所需。 各道会一般隔三差五地聚集排练,多利用傍晚的业余时间,逢年过节要出会进行表演或参加庙会表演。出会之前要用整张黄纸书写会名、出会日期、巡行路线,遍贴于城乡路口以做宣传。在出会途中要对著名的店铺、绅商富户递送会名帖,并随后在其门前表演,以示尊敬之意,这种仪式,称作“拜会”,受拜之家必以茶水、点心款待,并备及数十斤茶叶、糕点相酬慰。在天津还有一种“截会”的习惯,一些大商号或豪富之家在老会出会之日,提前派人把老会截到自家的门前进行表演,然后报以非常丰厚的酬劳,花费甚大而在所不惜,目的是图个吉利和显示自家的富有,每逢此时,被“截”的老会也觉得很风光,自身的价值得到承认,因此多数都要表演出一些“绝活”,以示谢意。 即便是规模很小的老会,也都备有服装、道具。每逢出会时,演员都要勾脸、化妆,规模大一些的老会中,都有化妆师专门为演员们勾脸、化妆。没有化妆师的老会,届时要花钱聘请化妆师,这也是会里经费开销的一个方面。 老会,是群众自发组成的组织,没有特别严格的会规,也没有严格的入会、退会手续。各老会在傍晚排练节目时,常引得附近的居民围观、喝彩。因此,老会组织在其附近的居民中具有一种凝聚力。每逢出会时,都由会中办事人员出面向各家各户筹款,多少不等,以供会中开销之用。出会之日,除了会中正式演员以外,都有许多家属跟在后边捧场,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很是壮观。 出会过程中,如遇上别的老会,双方要互换会帖,以表示相互之间的尊重,然后双方按次序进行表演。 各老会的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大量的古典戏剧故事、神话及民间传说都可在其表演中体现,也有的老会用艺术的形式再现了生产劳动的场面,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老会这种民间表演团体产生于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所反映的多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因此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直到目前,各种形式的老会依然活跃于城乡的广大地区,发挥其独特的活跃群众生活、繁荣民间文化的作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各个生活小区为单位,出现了许多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团体,活动的内容也相当广泛,有做健美操的团体,有跳交谊舞的团体,有老年迪斯科团体,有跳大秧歌的团体,也有三五人聚在一起踢毽、球的团体等等,为天津街头的一景。他们大多利用清晨或晚饭后的空闲时间进行活动。这种团体的组织形式十分松散,每次的活动也十分随意,成员以中老年人居多,也有少数的年轻人参与。活动中所需的器械,如录音机等,专由一名热心于此项活动的组织者提供。其余的消耗品,如毽、球或所需电费则由成员们自行解决。这种团体的出现,对调剂人们的生活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小区内业余生活的文化品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