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九九话重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九九话重阳分类:【传统文化】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俗于此日登高。它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节俗。在古代《周易》哲学思想中,九为吉数,蕴涵有物极必反的道理,成为有神秘力量的数字。九月九日这天,两个阳相重,易理派解释其时数是即将发生变化的时刻。人们特别在九月九日这天登高,以抗争不幸的即将来临,九九登高便成为人们希望天地长久的寄托而成俗。古俗每逢重九,人们出郊,野游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南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述了东汉方士费长房告诉汝南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并急令他回家,避灾之法是“缝囊成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桓景依其言举家登山。晚上回来时,看见鸡犬牛羊全部暴死。今人九九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等重阳节俗,即始于此传说。三国曹丕在《魏文帝与钟繇书》中曾释重九这天:“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重阳成俗历史久远。重阳登高,正是从对九九不吉的回避,以向相反意向发生了民俗的转化。到魏晋南北朝时,重阳登高的习俗已经普遍盛行。所以重阳节又俗称“登高节”。 东北早在汉魏时期,新罗高勾丽国俗已在重九互相庆贺,每以是曰:“拜日月之神”。至金代,东北的女真人不仅要在重阳拜天,而且史载其:“重九出猎,国朝旧俗”。(《金史》)当时,女真人的出猎与演武相结合,故皇帝出猎,扈从军多达数千之众。清代东北,重阳围猎射虎,射少者输重九筵。宴时立帐高处,饮菊花酒,生拌兔肝鹿舌。清中后期此俗渐失。蒙古族受汉文化影响,也以九为吉数,也在这天围猎和习练骑射。这些游牧渔猎民族接受农业岁时习俗后,当农事将毕之时,常于适当的时候(如端午、重阳)演习其民族旧俗。但是,历史的发展,大部地区农业毕竟代替游猎生活。这里的农业岁时俗,便最终归复以农俗为主的节俗中去。这天,只有喇嘛庙里还念一天经。 解放前,东北汉族文人中比较重视重阳节,或野游或登高赋诗者。如吉林文风鼎盛,诗人会萃之地,常有菊花会,食菊花糕等重阳活动。民间对此节较为淡泊。论节气,九月九,正是收割大忙季节,那有兴致登高?但是辽南一带快到霜降,也有“喘口气”的思想,于是民间有“九月九,大撒手,牛马猪羊满山走”的谚谣。意思是满地庄嫁的时候,牲畜不能放,此时庄稼收割完毕,可以放牛马猪羊于山野,给它们以自由,让它们“抢抢膘”了。 广西有好几个民族在九月九过重阳节,但节日民俗差异较大。桂西巴马县,汉族在节日里包粽子,杀鸡加菜;诸城镇的民众还登高郊游。壮族的重阳节,桂西东兰县的长江、金谷乡一带是“吃虫节”,这天人们捕捉蝗虫、蚂蚱,拿回来后用开水烫死,再加香料炒熟,制成节日的美味佳肴。桂南凭祥市和宁明县,人们在重阳节里祭山神。桂中贵港市,人们祭石牛神。上林、忻城、大新等县,人们祭社王、土地、城隍。在邕宁县,节日里请师公逐户念咒、散符驱邪,俗称“收浪荡”。桂西红水河流域的人们,在野外搭一间小稻草房,杀鸡鸭祭祀后将草房烧掉,俗称“送火神”。桂北环江、桂中马山等县,人们在节日里为老人“添粮补寿”,置“寿粮缸”。环江、三江、融安等县,人们还在节日这天酿制糯米甜酒,称为重阳酒。 毛南族也过重阳节,在重阳节赛南瓜。节日这天,人们把已收回的南瓜都摆放在楼房里,村里的小伙子相互串门评比南瓜,看哪家的瓜又大又重,又甜又香又绵。大家看后,共议谁家可当南瓜王后,便推选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举力砍瓜。南瓜砍开后,主人挖出瓜子,晾干了作明年的瓜种。瓜瓤切片,加小米,用文火煨烂。吃前,主家先舀一碗摆在供桌上,敬祀南瓜王,然后与小伙子们一起吃小米炖南瓜过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