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九龙花苫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九龙花苫鼓

分类:【中国民俗】

民间社火。流行于陕西省大荔县九龙村一带。花苫鼓大约兴起于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所击之鼓是用民间精致的刺绣针织工艺品围苫装饰,故称。花苫鼓属女子击鼓表演形式,突出表现女性婀娜多姿之美。过去妇女不参加社火活动,均由男扮女装表演。它与那种气势磅礴、威武矫健,充分表现男性阳刚之美的 “安塞腰鼓” 、“洛川蹩鼓”迥然不同。花苫鼓的表演者额头上戴面花,身穿彩服,腰系长裙,披一个大红斗篷,足蹬花缎鞋,服饰极其华丽。花苫鼓所用的苫鼓布帘,共分六层装扮,即:十带裙、马肚、水银镜、围围、彩绸、胸花。花苫鼓表演时五人一组,即由一面花苫鼓、一副社钗、一面社锣、一面马锣、一把花伞组成。参加花苫鼓表演的人数可多可少,但必须配套,有多少鼓,就要有多少社锣、社钗、马锣、花伞,否则就无法表演。一般为10―12面鼓,每两面鼓构成一组,相对或相背地进行表演。花苫鼓除击鼓者由女性担任以外,其他均由男性表演。击鼓者表演的女性阴柔美和其他男性的阳刚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鼓手击鼓时,手握鼓槌的中部,两头均可敲击,这就增加了槌击鼓面的击打点,因而产生了强弱有致、音韵和谐的韵律变化。花苫鼓的表演分“进行式” 与 “落场式” 两种,不论何种形式,击鼓者都是边击边舞。在行进式表演中,指挥者走在最前边,接着是五人一组,分三路纵队前进,鼓在中心,左边为社锣和花伞,右边为马锣和社钗。落场式表演,则是将三路纵队变成一个大圆圈,指挥在圆圈中心,里圈是鼓和社钗,中圈是社锣,最外圈是马锣和花伞。落场表演动作多为即兴式,队形图案富于变化,具有广场性的对称手法,连续进行对敲对舞 (鼓手有两个基本动作,即掏腿下蹲击鼓和转身击鼓) 。等到落场集中表演结束之后,又变为行进式至下一个表演点进行演出。花苫鼓常与其他社火组成社火舞队,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探马、摇杆、开道锣、八仙鼓、福兴楼、花杆、花苫鼓、高跷、跑车鼓、驴故事。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