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乞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乞巧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民间风俗,亦节日名。又称七夕。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tōu偷,铜矿石)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乞求智巧),有喜子(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得。”唐代林杰《乞巧》诗云:“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习俗。康熙十七年《莱阳县志》:“七月七日:是夕妇女设瓜果祀牛女,穿针注水为戏,谓之乞巧”。招远一带姑娘们对坐在牛郎织女像前,对拍手掌向织女乞巧。边拍边唱:“一拍巴掌一月一,姐姐教我纳鞋底;二拍巴掌二月二,姐姐教我绣花裙;三拍巴掌三月三,姐姐教我种菜园;四拍巴掌四月四,姐姐教我学织布;……”一直拍至十二月为止。谓之“请七姐姐”。单县等地少女们三五成群,着新衣,陈瓜果、化妆品,设香案于庭前月下,祭拜七姐姐。年长者给每人一根针、七根线。穿针乞巧。歌曰:“爬东墙,望西海,王母娘娘送巧来。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只图你七十二遍好手段”。 拜完双星,老人们会给在座的女孩们一人一根针和一根线,让姑娘们在月光底下同时穿引,谁最先把线穿入针孔,就意味着她乞到了灵巧和智慧。晚穿上针的人谓之“输巧”,出资以赠巧者。明、清以后,又流行“丢针乞巧”。七月初六晚上就在花下置一水碗,初七日中午,妇女们就将绣花用的小针投入碗中,针浮于水面之上,此时观察针留在水底的影子。如果影散如花,或晃动如云,或影细如线,或影粗如椎,都称为“乞得巧”;如果影子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就是该人笨拙的象征,妇女或者悲叹,甚至因此而哭泣。 宋代,在杭州,每逢七夕,妇人对月穿针,盘陈水果,饮酒为乐,谓之“乞巧”。以小蜘蛛贮盆内,视其结网之圆正,名为得巧。小女多手持荷叶,效摹苍罗(杭州泥娃娃)之状。清代,七夕夜,设时果祀双星,谓之巧果,或以花祀之,为闺房韵事。民国时期,在杭州,七月初七叫“乞巧节”。相传是牛郎织女渡银河相会的日子。这天也是女孩子乞巧之日。以面粉和糖制成各种小型的物状,油煎后名为“巧果”。晚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皆陈于庭院,姑娘们在庭院陈设瓜果,并拿五彩线,在朦胧的星光下以线穿针,看谁穿得快,穿得准,穿进去就算乞到巧,大家要向她祝贺。又取雨水和井水各一半,盛在碗内,放在露天过一夜,第二天水上结起薄衣,投一极小的针浮其上,视其水底的倒影,像杵,则为拙,若像剪刀,则为巧。在嘉兴,七月初七晚,有乞巧之举。据《嘉兴府志》载:“七夕,妇女结彩缕,穿针月下,陈瓜果祀牛女星,曰:乞巧。捣金凤花染指甲。”“女子于月下穿针,三穿而过者,谓之得巧。”此日演戏,一般点演《牛郎织女》。在嘉善农村,家家在此夜用西瓜祭牛郎织女,用脸盆接露水,据说露水是牛郎织女的眼泪,抹在眼睛上和手上,可使人眼目明亮,心灵手巧。在洞头每逢七夕,有制作“七巧人”(俗称“库人”)的习俗。以大米和糯米为原料,按比例搭配好,磨成粉,加上糖和食用红颜料调和好,然后按入印模,印出龟、财神爷、寿桃、鱼等立体感很强的图案,再蒸熟便成。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此节待晚上星月出全时,于庭院瓜棚下设祭,点香烛,摆供果,女儿跪拜,向织女乞巧,在月下穿针。诗云: 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谁穿针穿得快,便认为谁手巧。 这一天还有往水盆里丢绣花针的习俗。看针在水盆里摆动的形态,根据针影折射的粗细,以此来推断拙巧。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