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乞巧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乞巧节

分类:【中国民俗】

又称 “七夕” 。岁时节令习俗。夏历七月初七夜。属于妇女们的节日。传说牛郎织女是一对恋人,因触犯天条而成婚,故王母将这对恩爱夫妻隔在天河两边,每年此夜方能通过鹊桥相会。民间根据这一神话故事,对牛郎、织女二星的悲欢离合寄寓仰慕和同情。妇女们趁二星神欢会之际,在庭院中搭乞巧棚,陈设香案瓜果,向织女祈福求智,谓之“乞巧” 。《故事成语考?岁时》: “七夕,牛女渡河,家家穿七夕之针”。《帝京景物略》云: “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面生膜,绣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形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形者,谓之得巧。”入夜,少女们用彩色丝线在月下穿针,穿得快的便是 “得巧” ,象征可以做得一手好女红; 穿得慢的便是 “输巧” 。还有捉蜘蛛占卜的。此夜将蜘蛛闭于小盒中,翌晨开视,以蛛网密者为巧多,稀者为巧少。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到七夕,全国上下,千家万户纷纷乞巧,反映了人们对织女勤劳智巧、爱情忠贞的崇敬心情,也表达了妇女们希望提高技艺、求得幸福的迫切愿望。

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七夕。民间少女少妇习于是日乞巧,故名乞巧节。此俗源于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

民间乞巧,多在中午行之。几人相聚,先于日下晒水一碗或一盆,放针于水面,观其形影。针浮水面,影成花形者为巧;针沉水底或水影粗直为拙。据说巧女得巧之外,可得如意郎君为婿,终身得福。

日落或傍晚乞巧。少妇少女围坐院中,于月下陈瓜果为祭,众人焚香齐拜,礼毕,各用彩线穿针,称请织女赐巧,线入针孔者,谓得巧。

辽北一带,七夕夜深人静时,少女少妇三三两两结伴躲于葡萄架、黄瓜架或扫帚菜(野蒿名)下,偷听牛郎织女倾诉离别之情。

辽东地区,乞巧节日,城镇多将麦面发酵,以各种动物模具印压成型,入锅蒸食,称乞巧[XCHAR[R200902018_TM.ba08f8]]。又有生豆芽、吃发面包子、垫鲜苏叶等风俗。有女未嫁之家,多于夜晚供祭巧姐,即织女星,请其赐巧。

传说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银河相隔,喜鹊为之搭桥,使之相会倾吐久别之苦。后来,每逢这天,姑娘们便趁此良辰(俗称“乞巧日”),向织女乞巧。

旧时,姑娘们在乞巧节到来之前,就把精选出来的绿豆或豌豆浸泡在清水里,数日换水一次,待嫩芽长到3寸时,便开始为之束一道彩线,待其长到7寸时,已束五道彩线,人们称它为“乞巧芽”。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待夜幕初降,姑娘们便摆好香案,供上水果、鲜花,祭祀牛郎、织女。待皓月当空,姑娘们便端一盆清水,放置在香案上,掐寸许“乞巧芽”放在清水盆中,“乞巧芽”浮于水面,影子落于盆底,人们观察水底的影子。如果影子像纺车、花朵,即以为象征姑娘是善纺、刺绣的能手;如果影子像水瓢、锅碗,即为象征姑娘是善烹调的能手;如果影子像凤冠、霞帔,即为象征姑娘大福大贵,来日会当官家夫人。有的还将蜘蛛放在盒中,第二天观察蜘蛛织网的疏密,以验定“巧”之程度。

有的姑娘还要趴在井边,在水中寻觅牛郎织女重逢时的倒影;有的姑娘要在葡萄架下倾听牛郎织女重逢后心的倾诉。

农历七月初七之夜,谓之“七夕”,又叫“乞巧节”,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

是日夜晚,皖北、皖南民间,青年男女,特别是女孩,躲在豆棚瓜田,仰视夜空,悄悄地观望牛郎、织女相会,以寄托自己的情思。三五成群的姑娘们手持各色丝线、香荷包、手帕等物,在僻静处焚香供果,默默倾诉各人对爱情的夙愿。最后借上弦的月光,将丝线穿进绣花针孔,谁穿得快,就算学到织女的精巧手艺,这就谓之“乞巧”。

皖西做“乞巧”,是在日落之后,一群女孩子在院子里摆张桌子,桌上放一只小南瓜,插上香火。桌旁还摆上菱角、雪花藕和一盆清水。从水中看喜鹊为牛郎织女搭“鹊桥”,一边看一边摆上自己悄悄做的绣花鞋、手帕,让天上的织女看到自己的手艺。接着,在朦胧的月光下,用彩线穿绣花针,谁第一穿过,即便是织女看中,乞到了巧的,将来是个巧媳妇,于是大家把她抬起来“乘花轿”。也有的投针于水面,视月下水底针形卜巧,成云成龙成花者为巧,如锥如轴者为拙。

皖西潜山、怀宁一带,据传乞巧习俗与纪念《孔雀东南飞》长诗中女主人公刘兰芝有关,当年兰芝姑娘七夕对月穿针,也是常常得“巧”的。是日晚上,村里的姑娘们集于村中某场地,在有声望的老年妇女主持下,首先进行穿针比赛,得第一名者称之为“针姐”。其次进行裁剪表演,如能再得第一,方能称之为“村中巧姐”。

农历七月七日夜,史称七夕。相传,织女乃天帝孙女,心灵手巧,善织;能造云霞般的锦衣。她羡慕凡间生活,一日从天上来到人间,私配凡夫牛郎。王母大怒,派天兵抓回织女。在七月七日这一天,牛郎在天神的帮助下来到天上与织女相会。王母气急败坏,从头上拔下金簪顺手一划,便出现了一条天河。把牛郎和织女隔在天河两岸。这时,天下的喜鹊闻知,一只只飞到天河上搭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踩着它们相会。甘肃民间传说,七夕织女可点化愚人,给他(她)智慧。于是每年七夕,民间女子便有了乞巧的种种习俗。天水地区,女孩子、小媳妇纷纷学做针线活,据说第二天便可用线穿七孔针。陇东地区,小学生学写毛笔字,据说第二天便可挥毫自如。河西地区,青年农民乞求农牧智慧,据说来年就会有好收成。特别值得一说的是,个别地方的妙龄少女于是夜还有乞女婿的习俗。当夜深人静,女孩子跑到野外,口中连说三遍“赐我如意郎君吧”,然后面向天河行三拜九叩之礼,据说不久就有媒人上门求亲。据有关志书记载,天水、武威、张掖等历史文化名城在明代受中原文化影响,每年七夕搭建乞巧楼,陈乞巧用具,专供女子乞聪明之用。乞巧楼张灯结彩,女孩子纷纷登楼,男子在楼下观望,类若看滑稽戏一般。

陇东乞巧节(瞿士凯摄)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乞巧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关于乞巧节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公元6世纪时梁人宋懔的《荆楚岁时记》里,“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有符应”。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凡间的女儿们,穿针乞巧,祈祷福寿,相沿成习,形成了乞巧节。广东各地的“乞巧节”各有特色。

广州乞巧节在广东说广府话的地方,七夕乞巧风俗极为流行。据考证,广州七夕的风俗与婚俗有点关系。一个出嫁女子在嫁期迫近时,有很多种仪式要做,并延长到嫁后的第一个七夕。女儿们在七夕这一天晚上礼拜织女,仪式非常隆重。农历六月中旬便开始布置,陈列花果女红,燃香点烛,向天遥拜,直至深夜。女儿们的手艺各显神通,做出各式各样的图案、花款、花灯等,任人参观。广州市的这一风俗,主要流行于富庶的西关、南关地区。一到拜七夕的时间,不论是否相识,都可以去参观,主人不会责怪他们的唐突,反而会殷勤地招待。参加这些活动的多是少女与少妇,老太婆是没份的,要是来了也只能说祈祷天帝保佑家里平安之类的话。在这一晚上,女儿们有乞巧、穿针引线、染指甲及汲七夕水的风俗。唐代诗人描绘: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看寻。

“乞巧”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巧艺的意思。妇女们的心灵手巧,大都是通过做针线活体现出来的。七夕时穿针乞巧,自然和织女有着密切的关系。陶宗仪在《元氏掖庭记》(一卷)中记载,七夕宫女们登上高台,各用五彩丝线穿“九尾针”,比赛看谁最先穿完九个针孔,先穿好的人便是“得巧”,后穿好的人称为“输巧”。明清以后,似乎更流行“丢巧针”的游戏。

方法是在七月七日这天上午,拿一碗水曝晒,待水面产生一层薄膜后,把平日绣花的针放入碗中,针便会浮在上面。放针的妇女全神贯注地看水底的针影,看针影的形状,如是花朵鸟兽之形,或者直如针的,便是“乞得巧”,因为这些影子表示织女赐给她一根灵巧的绣花针,可以织出美丽的图案。如果针影形状像个槌的,或者弯曲不成形的,就表示放针者是“拙妇”。

七夕是妇女们的节日,她们祈求自己长得美丽,有一双巧手,嫁得一个如意郎君,这是女儿们的美好愿望。

化州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牛郎会织女的日子,化州人叫这一天为“七巧节”。据《析津志》记载:“宫廷、宰辅、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列瓜、果、酒、饼、肉脯、邀请女流作巧节会。称曰女孩节。”化州志上也说,“七七”这天,女流会聚,占卜贞咎,饮宴尽欢,次日还家。

化州七夕白天,农家女儿相聚于檐下,用花碗碟盛水于太阳下曝晒。中午时分,一人一针(或用芒草代针),轮放于碗碟的水面上,针浮水面不沉后,便观察银针投落碗底的影子。这影子或散或花,或云或动,若成物状,就认为“乞得巧”。如果针影平直,全无花样,就是“乞得拙”。女儿们都希望自己手巧,所以这天“放针”求巧,人人尽庆。

到了夜里,女儿们在月光下,有的吟诗,有的玩艺,夜阑不寝。才女们对着牛郎织女星摆开诗台,齐诵或轮诵: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

…………

随后,又轮流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方面表示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另一方面也祈望自己爱情顺心。不识诗文的则围坐在一起,以五彩线穿九根针,顺当穿完者为巧。有钱人家在这天还特意搭起彩楼,让他家的女儿虔诚地对月编织,因相传织女星是天宫有名的巧女,借她当日离开天庭与牛郎见面之机,向她乞求智巧。

月过中天后,女儿们还静静坐在院子里,人人盼望能淋上“泪雨”。据说,谁有幸被先淋上了牛郎织女的相会热泪,谁就会终生没有离别之苦哩。

佛山摆七夕农历七月初六晚,佛山妇女要进行“摆七夕”(又叫“摆慕仙”)的活动。为把“摆慕仙”搞得热闹,在前一年就广招未婚姐妹集资入会,称为“七姐会”,头年准备,次年以七姐会名义“摆七夕”。

从农历五六月起,姑娘们就开始制作工艺品,有用布绣成的《牛郎会织女》、《三英战吕布》等故事中的人物;有用芝麻砌成花瓶、台椅;有用通草制作的花鸟等小巧玲珑的工艺品。初六晚,在大庭院或天井的八仙桌上(一般用三四张桌并排着)集中陈列。桌上摆上“慕仙秧”两钵,用红纸环套秧的四周,钵中央点燃小油壶灯并罩上玻璃罩;用盘子砌“五洞棋”(红、白、黄及有豆沙馅的小饼,状如棋子),通常是砌成七层或九层的塔形。生果盘有橄榄、油柑子、菱角、鸡心柿、香蕉等,砌成各种形状。摆上时花,花的品种中必有“千日红”(佛山人叫“千日娇”);还摆上斋菜一盘。当晚12时,姐妹们穿戴整齐,向天跪拜,请道人诵经开坛,请大戏班演剧或女伶唱曲助兴,通宵达旦,一连三晚。本地姐妹及其他群众多于初六晚前往“睇七夕”,品评谁家姑娘手巧。四乡群众多在初七、初八白天赶来观赏。初八晚饭后,姐妹们跪拜毕,将陈列品收起,入会姐妹分派果饼。

乞巧节展示的手工艺品“广州公仔”(刘坚摄)

雷州的乞巧节与蜘蛛丝《雷州府志》载:“七夕乞巧,女子以蜘蛛一对,鲜果一枚,插针其上,并以碗覆之,次早视蛛丝穿过针孔者为得巧。中元荐酒肴于祖先,烧楮币曰‘烧花纸’,或设水陆醮场为盂兰盆会。”

七夕那天晚上,十余岁的姑娘们想要预卜未来的亲事,便相邀同辈姐妹七人,各自捉一对蜘蛛,共同备办瓜果和一只鸭子,请一位熟悉老例的老妇同聚在一家庭院,由她主持唱礼祷祝:

七月七,罩蜘蛛;七枝香,七盅茶。

七个姑且娘跪平平,请到牛郎织女星;

请到西天佛祖圣,大家同来饮盅茶。

…………

茗茶温温摆桌上,姐妹虔诚跪求望;

穿过针孔看结果,报兆将来是如何?

是好报好歉报歉,不报脚拐眼青盲。

姑娘们各自取一枚缝衣针,插在一块可喂小虫的鲜果上,把一对蜘蛛放进碗里,再盖上一只碗或盘。第二天揭开,若蜘蛛丝穿过针孔,这就乞巧如意。万一蜘蛛走失,那就不吉祥了。

五邑的七夕拜仙在五邑(指江门市属下的各县),农历七月初六晚,家家户户在天井、阳台或院子中摆上桌子,陈列凉粉、芝麻糊、蔬果、点心,斟七杯香茶,插七炷线香,由未嫁少女端上自己用绿豆砌成图案、文字的乞巧菜,向天河的牛郎、织女星祭拜,乞求灵巧智慧。拜时,口念乞巧词:“乞手巧,乞眉秀,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寿永长。”拜后共食祭品,至初七早上收回,并换上新鲜的茶,名为“换盏”。至此,慕仙便告结束。

台山、开平、恩平等县农村中,多设有未嫁少女群居的女屋,慕仙也有以集体形式进行的。少女们在村中空阔场地上设置拜坛,摆数十张八仙桌。坛上除摆设各式糕糍、蔬果、点心外,还有两盘“桥梁粉”(即一般米粉),分摆桥

头桥尾,意为供喜鹊架桥之用。参加拜仙的少女,各人都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技巧,别出心裁,制作“巧菜”一盘,内容形式不拘,如糕点、盆景、豆芽、谷秧、雕塑等,集中摆在坛上,让人们观赏。这是少女们展示才华技艺的大好机会。新会县少女们尤其心灵手巧,有用稻米或绿豆育秧做成的灯,用柚皮、木瓜、西瓜刻上山水或龙凤的灯,用针在鸭蛋壳刺孔成图的灯,用芝麻粘合而成的灯,用凉粉制成的鳅鱼,用莲肉丝制作的《三国》、《水浒》、《红楼梦》等名著中的人物,精美异常,蔚为大观。

七夕拜仙(刘坚摄)

拜仙时,经过沐浴洁身的少女们,穿上自己巧手缝制的白色嵌青条花纹的衣裳,头插银簪,耳挂金环,手拿纸扇,分站拜坛两旁。少女们绕坛拜舞,边行边诵乞巧词。八音吹奏过后,少女们边舞边唱:“七月七,金鸡叫,牛郎织女渡河桥;桥头拜仙更礼佛,桥尾拜仙乞寿永。”走过象征性的鹊桥。

拜仙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乞巧,要比赛穿七根针。少女们先把许多莲藕用彩线吊起,藕的一端插上七根针,系上七条线。每个少女口念:

手执花针扣转手,福如东海千年寿;

今年乞巧同拜仙,乞来灵巧共丽娇。

边念边把线从针眼穿过,当词念完时能把七根针穿完者获胜。观赏的人便向她道贺,给她簪花,燃放鞭炮。此时欢声雷动,煞是热闹。尔后,把桥梁粉和各式食品煮成糍水,共同欢宴后宣告散坛。

番禺拜七姐

番禺乞巧节拜七姐活动,在农历七月初六晚举行。

初六黄昏前,将八仙桌放于中庭,桌上放香炉。一旁花瓶中插上丝柳、黄皮叶、楼兰香、千日红、米仔兰、朱槿等鲜花;另一旁放上发了芽的绿豆秧、禾秧各一盘;中间放龙眼、杨桃、油柑子、白榄、橘子、石榴、菱角和莲藕等水果和一碗清水。二更以后,燃香,合家向天跪拜,焚烧七份纸糊的女儿梳妆盘和一顶牛郎帽,之后便分享水果,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三更以后,又重拜一次,点灯在天井里寻找据说是七姐抛下的脂粉,争摘花瓶中的叶子,轻放在碗中的清水面上,看映出何种形象。据说,最好是映出葫芦,故又叫“影葫芦”。

等到第一声鸡鸣,便从井里汲出“无根水”(汲时不要第一桶,并且水桶上下时不能触井壁、井口和井底),贮在预先备好的瓦罐内,封好备用。《广东新语》说:“广州人每以七月七夕鸡初鸣,汲江水或井水贮之。是夕水重于他夕数斤,经年味不变,益甘。以疗热病,谓之圣水,亦曰天孙水。”

姑娘们于农历初六夜,进行摆七夕活动,她们多是从小已结成金兰姐妹(人数一般为十多人),彼此亲如手足。她们在一些小祠堂、小厅堂之内,预先打扫干净,以备摆七夕。

番禺拜七姐(刘坚摄)

将四至十张八仙桌拼好,铺上桌布。桌上摆满她们平日各自在闺中收藏的最好的小巧玲珑的工艺品,如成套戏剧人物、小小的花瓶、文房四宝之类,莫不精巧非凡。另外,还有小果盘、小梳妆盒、小观音、小牛郎织女等,都令人赞不绝口。这些工艺品一般从初五摆到初六晚。

初六晚,姑娘们梳洗整装之后,鱼贯地向供着果品的祭桌上香,默默地许愿,在香烟缭绕中,男士们认真窥看各位姑娘的一举一动。有时,还有媒人从旁暗中介绍各位姑娘的情况。有钟情的,日后便让媒人去说亲。

清朝一位开平诗人汪

,有一首《羊城七夕竹枝词》,生动地写出当地姑娘们的摆巧情景:

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

青溪小妹蓝桥妹,有约今宵乞巧来。

小品华蕤制最精,胡麻胶液巧经营;

不知翠袖红窗下,几许工夫作得成。

姑娘们在星光下,引线穿针,暗卜未来,轻轻地将穿好的针放在碗中,浮在清水上面。对此,汪

又写道:

几盏清泉汲夜深,铜盘承取置庭心。

今年得巧知多少,水影明朝验绣针。

民国以后,摆七夕的活动渐渐少了。现在,只有个别地方还盛行,但内容已有所改变。

壮族七月香农历七月初七,壮族称为“七月香”。传说这一天,天上七仙姐妹在银河水里沐浴嬉戏。这一天午时,银河水流到人间,与人间溪河并流。于是午时前后,壮族姑娘少妇,都到河里洗头、洗澡,互相戏水玩耍。年纪大的妇女不便下河洗浴,也要从河里挑水回家去洗,至少也要用河水抹擦身体。据说这一天洗了银河水,润皮肤、不生热痱疮疖;身上已有的热痱经此一洗也会消失。人们还相信,洗了银河水,能少生疾病,益寿延年,得到幸福。

在七月初七这一天,那些酿醋人家,还派人到河中间打水回来冲黄酒酿醋,或直接把水加入原有的醋罐内。据说用这一天中午的水酿成的醋特别酸,味道正,经久不坏。

七月初七壮族妇女下河洗浴的习俗,至今仍然保留着。

瑶家开唱节农历七月初七,瑶家传说是盘古王的生日。为了纪念盘古王,瑶家这一天大唱《盘王歌》赞颂盘古王的恩情。因此,这一天又叫“开唱节”。

这天,瑶排选出两个能歌善唱的老人,在排顶的大庙上轮流唱歌,年轻人则在下面洗耳恭听。这种代代相传的瑶歌,经久不衰,流传至今。从这天以后到春节“喜花贵”,瑶人随时随地可以唱歌。在这天之前,一般是不唱歌的,只有跟寡妇有恋情者例外。这天晚上,男女青年可以私下约会,到山上唱歌恋爱。

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为中国民间流传的经久不衰的神话故事。传说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孙女,专门织造云锦。但她擅自下凡嫁给了牛郎后,触怒了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从头上拔出金簪一划,一条银河把牛郎和织女相隔在两岸。王母娘娘只准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与中原内地风俗相同,海南乡村自古以来就有“摆七夕”的习俗,每逢七月初七,未婚女子便在庭院里摆设鹊桥,供上果品,焚香烧烛,祈求织女能赐给她们灵巧的双手,织出绝美的布匹。如今这种习俗几乎已经绝迹,而代之以其他的活动内容,民间主要是举行一些娱乐活动。

亦称七夕节。河北民间传说,农历七月初七晚上,是喜鹊在天河上搭鹊桥,让人间的牛郎携儿女同天宫的织女相会的时候。他们夫妻天上人间相分离的不幸遭遇,引起人们,特别是妇女的极大同情。所以旧时妇女姑娘们有过七夕节的习俗。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冀南肥乡县天台山一带农村,这天晚上姑娘媳妇们聚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向天上遥望。传说等牛郎星和织女星出齐后,两星会向一起走,以期相会和说话。媳妇姑娘们要听牛郎织女夫妻说悄悄话。

旧时在河北各地农村,妇女们这天晚上要设酒、脯、瓜果祭织女,还向织女乞巧:把针放在水碗里,视针影形状,以卜各人女红的拙巧,还有的用七根丝线、七枚绣花针,在月下比赛穿针,以定巧拙。

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即“七夕”,俗称女儿节。乞巧节由来已久,南北朝时有“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的记载。任?《述异记》(逸文):“天河之东有美丽女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绡缣之衣,辛苦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之夫婿,自后竟废织口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吉林省民间口头传说中的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女儿,由于来人间洗浴时,衣服被牛郎得去,无法回天宫,遂与牛郎结婚,夫妻恩爱,生得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女儿下凡,非常愤怒,派天兵天将将她捉回天宫。牛郎得黄牛(牛金星所变)帮助,披牛皮,挑上两个孩子,追上天来。眼看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金簪,在织女牛郎中间划出一道天河,把二人隔在两岸,牛郎在河西,织女在河东,他们变了两颗星星,隔河相望,不得相聚。后来他们的啼泣声感动了王母,王母叫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从此留下“七夕”的节日。喜鹊同情他们,故又有“鹊桥”的传说,《岁华丽纪》云:“七月七日鹊首无故皆髯,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因为织女手巧,能织云锦天衣,故女儿都很崇敬她,向她乞巧。

吉林省乞巧习俗有多种,有将豆芽菜泡在水中看芽影的,豆芽形似针、剪、花、鱼则巧,粗劣杂乱则拙。也有把小蜘蛛放入盒中,第二天看结网情况以定巧拙的。《永吉县志》载:“七夕,妇女陈瓜果,以立采缕穿针乞巧。”《安图县志》载:“妇女辈多于是夕手执针线于无灯处穿针乞巧。”扶余县女儿尝投花针于水碗,“视影何似,以定巧拙”。因织女的不幸,吉林省有“七夕不嫁女”的忌讳。长白山还有“牛郎渡”、“织女峰”、“洗儿石”等景观。可见牛郎织女故事和乞巧节习俗在吉林民间影响很深。

七月初七夜,民间相传牛郎、织女相会于鹊桥。旧时鄂东富家搭彩楼于庭院,贫家设茶果案于月下。年轻女子拜祭织女,乃就月光引线穿针,名曰“乞巧”。若顺利通过,便云织女“赐巧”,引以为幸事。在孝感地区乞巧节,妇女们唱歌请七姐下凡。民间女子则送织锦梭子给七姐,向她求手艺。相传七仙女曾下凡帮助董永织锦还债,配为夫妻。请来七姐传授技艺完毕,送七姐时,要烧香上供。边敬香边唱:“天灵灵,地灵灵,天丝丝,下凡尘,下得凡尘做么事?送给七姐织绢锦。”武汉等地的姑娘们于这天洗头发,谓能使头发乌亮秀美。民间于七月七夕后占天河影,谓三日复现则谷贱,七日复现则谷贵。

七月七日,俗称七夕、七月七,民间相传为牛郎、织女双星相会之日,故亦称双星节、情人节。这个传说早在先秦时就有传闻,但当时并无七夕渡河的记载,到了汉代《淮南子》中开始有了“乌鹊填河而渡织女”的记载,《风俗通》也记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从东汉崔?的《四民月令》和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来看,七夕作为节日大约始于汉代,节俗是晒经书及衣裳,并向双星乞愿和穿针乞巧。晋代周处《风土记》中记述乞愿有乞富、乞寿、乞子等内容,此后才以乞子和乞巧为主,故又称为巧节、乞巧节、女儿节等。唐五代时,北方民间多以七月六日为夕,宋太宗曾颁布诏令恢复古制,但至今仍有在七月六日过节的。胶东的招远、莱州、长岛等部分地区,多以七月六日为七夕,民间则有谚云:“招远人,性子急,拿着初六当初七。”

从前山东各地都以七夕为节,举行多种多样的乞巧活动。如穿针引线乞巧、碗水漂针等。单县的七月七日之夜,乞巧活动十分热闹,穿着新衣的少女,三五成群地聚在庭院中,摆上香案,陈列各种瓜果和化妆品,一起祭拜七姐姐,边拜边唱道:

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

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唱完了歌,每人从老太太手中接过一根针、七根线,借着香头的微光穿针引线。谁穿上线,谁就算乞得巧了,穿得最快者最巧。

漂针乞巧,是用一碗水在太阳底下晒一中午,然后将针或谷物的芽放进碗里,让它漂浮水面,看水底的针影,成各种花纹者为得巧,如针影粗直、细微则是拙的征兆。

胶东的荣成、文登等地则有生巧芽、烙巧花等习俗。生巧芽一般是在七月初一,姑娘们用绿豆、黄豆、高粱、小麦、玉米五种杂粮,分别盛在一个碗里,用温水使其发芽。七月七日早晨,将五种芽割下,叫做“巧菜”,用它做面汤(即一锅煮的面条)喝。据说吃过巧菜、喝过巧面汤的姑娘,做饭心灵手巧,婚后会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当地有歌谣云:

吃巧菜,喝巧汤,姑娘做饭喷喷香。

烙巧花就是用鸡蛋、油、糖等料和成面,发酵后,用木制的磕子(又叫果模)制成小的面食品,有莲子、桃子、金鱼、狮子、小鸡、蝙蝠等。上锅用慢火烙熟,分给孩子们,另烙烧饼供午餐食用。过去,民间还有请巧姐的习俗。年轻姑娘,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先用彩色纸做个小纸人,画上眼、鼻子等,当作巧姐。然后,面对小纸人摆上香案、瓜果供品,焚香合十,对着巧姐(即小纸人),闭目祈求赐巧,只要心里想的,都可以向巧姐提出来。诸如:

我请巧姐吃桃子,巧姐教我缝袍子。

我请巧姐吃李子,巧接教我学纺织。

我请巧姐吃甜瓜,巧姐教我学绣花。

据说请过巧姐,姑娘会心灵手巧,做什么像什么。另外,还有看巧渡、看巧云、听巧姐哭等习俗。

曲阜地方于七夕做巧果与巧灯。巧果与巧灯都有各种各样造型,巧灯造型有菊花、荷花、月季、牡丹、芍药、玉簪、兰花、海棠、佛手、文官果、玉兰、梅花等花卉灯,八仙过海、群仙祝寿、童子拜观音、福禄寿等人物灯。孔府把巧果和巧灯作为节日礼品送给各府本家和亲友。七夕之夜,从孔府大门,沿中仪路到后堂楼各院门口,花园各路、各景点,都摆设巧果与巧灯,各庭院和花山顶上,摆以巧果为主的点心和茶水。入夜,府中人坐庭院中仰望牛郎织女会面。胶东地区在乞巧之前有请七姐姐的活动,姑娘们白天到田地里去“偷”一些青秫秸,一路上不回头,不说话,回家后扎一佛龛,或在土台上搭一小棚,内供织女图。入夜后,姑娘们再手持秫秸围井台转一圈,请七姐姐位归佛龛,然后坐在织女像前,对拍巴掌向织女乞巧。边拍边唱道,一直唱到十二月:

一巴掌一月一,姐姐教我纳鞋底。

二巴掌二月二,姐姐教我绣花裙。

……

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简便易行,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郓城、曹县、平原等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以后,她们一起吃水饺,据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乞巧节的节日活动,带有竞赛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旧时长岛县的拉巧,其实就是斗巧。节前,姑娘们聚在一起,精心装饰巧棚,巧棚中有狮子、斗鸡、凤凰、鲤鱼跳龙门、戏出子、转灯、饽饽、金钟等。节日期间,把巧棚布置一新,晚饭后,姑娘们聚在一起,明灯蜡烛,唱喜歌拉巧。观众络绎不绝,有的带到外村去表演,一般延续四天左右。无棣、长岛等地也有做巧芽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

无棣牧童在七夕这一天,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据说七夕是牛的生日)。曲阜、宁阳等地习惯于七夕之日晒衣物。日照妇女在这一天都要洗头,据说这天洗头头发明亮柔软,没有汗臭味。临沂一般都在这天洗刷油罐子,据说这一天油罐子特别容易洗刷,用水轻轻一冲就洁净了。诸城、滕州、邹城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认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乞巧节的饮食,一般是面条、水饺、馒头和烙果子等。临沂习惯用储蓄的露水做面条,昌邑县把七夕做的面条叫云面,意为巧云,昌邑用七种野菜包包子,莱阳、海阳、栖霞等家家户户烙“巧果子”(先用油、鸡蛋、糖把面粉和好,再用荷花、桃、鱼等模子制成各种花样,最后烙熟),用线穿起来,给小孩挂在脖子上,边玩边吃,亲友之间相互馈送。临朐等地,妇女习惯在七夕之日回娘家串亲。

七月七是七巧节,又叫“乞巧节”。七月七日,牛郎织女在天上鹊桥相会,人们在地上向织女乞求智慧和技艺。七夕看织女星、穿针乞巧之俗,源于汉代。《淮南子》有“乌鸦填河成桥而渡织女”句。苏南于前一日,取河水井水掺半,盛器皿中,称“鸳鸯水”,置阳光下曝晒,隔一日必生膜,投绣花针于水面,针如浮水面,其影呈塔形或笔形者为得巧,姑娘就聪明。南京少女则于清晨折细草投水面,视水底草影的形状定巧拙,叫“卜巧”;入夜,女子引线穿针向织女求艺,叫“乞巧”;用面粉做蝶状炸成点心,叫“巧果”;食巧果叫“吃巧”,炸成人形的叫“油炸人酥”。南京、苏州一带,自古以来丝织业发达,民间传说这里的织锦技艺就是织女传授的。每逢七夕,女子看天星,面对银河穿针引线,或相聚竞赛,先入线者为“得巧”。此俗古已有之。也有在夜间祭拜织女的,供品中有自做的巧活,如绣花衣物等。还要看天上的巧云。传说夜到五鼓时分,令男女童各一人,坐于莓豆花棚下,从枝蔓间隙处往上看,可以看到牛郎织女星渐渐靠近,相聚于天河,若凝神细听,可闻牛郎织女悄语声。至天亮鸟叫,则认为鹊桥相会已散。初七如下雨,则认为是牛郎织女的泪水。气象谚:“七夕无雨,八月主旱。”武进谚:“七夕不洗车,八月依旧车。”(车指稻田里的水车)镇江泥木工称此日为鲁班生日,聚餐纪念。各地戏院争演《天仙配》。

农历七月初七之夜,简称“七夕”,民间有年轻姑娘和少妇乞巧的风俗,因此叫“乞巧节”,又叫“女节”。

乞巧节的来历,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牛郎的父母早逝,他与哥嫂一起生活。一天,牛郎耕地,老牛突然开口说话:“牛郎,你怎的不回家吃好吃的去?”牛郎说:“还不到晌午,回去早了人家骂呀!”老牛给他出主意,撞烂犁铧,便回去了。到家正赶上嫂子煮扁食(饺子),牛郎就饱饱地吃了一顿。后来兄嫂要和他分家,牛郎什么都不要,就要了一条老牛。一天,老牛又开口说话了:“牛郎,明天七月七了,南天门开呀,王母娘娘的七个外孙女要来这河里洗衣裳哩,你看准由西往东数的第七个,就是织女,你把她的衣裳藏起来,她就成了你的媳妇啦。”第二天,从天上飞来七只白鸽,飞到河边落下来,变成七个美女,把锦绣衣裳洗了晾开,又到河里沐浴嬉戏。牛郎照老牛的指点,把七妹的衣裳偷了。织女没法,不能上天,他们就成了夫妻。男耕女织,相亲相爱,还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娃。仙女与凡人成亲,违反天律,玉帝就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回天上,两个娃哭天叫娘。牛郎突然想到老牛临死前曾对他说:“牛郎,我老啦,我死后把皮留下,遇到急难时把它披上,会帮助你的。”牛郎就把牛皮披上,用两个箩筐挑起一儿一女,腾空驾云,飞到南天门寻织女去了。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向后一划,立刻出现万顷波涛,牛郎飞不过去,只好隔河相望,牛郎因为挑着两个孩子,就成了天上的扁担星,织女气急,将织布梭子甩出,成了梭子星。他们的坚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就用彩色羽毛搭起一座跨越天河的彩桥,七月初七让牛郎织女相会一次。山西民谣有:“七月里,七月七,牛郎天河会织女。”传说七月七的夜晚,年轻人钻在葡萄架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在说悄悄话。

七夕节的主要风俗是年轻姑娘和少妇向仙女乞巧。因为织女是天上的仙女,自然美丽异常,心灵手巧,能织锦绣衣裳,化成星星还有织梭相伴,与牛郎有着忠贞浪漫的爱情,织女就成了年轻姑娘和少妇们的女神,向织女乞巧乞智、乞子乞福,形成了乞巧风俗。

七夕晚上,人们打扫庭院,摆上几案,把用新麦秸编成的桥、织女、担着孩子的牛郎、老牛、喜鹊、瓜果等摆上案头,有的是挂一幅牛郎织女会天河的剪纸,向天河遥祭,向织女乞巧。然后取七根绣花针,再取一条彩色丝线,如果能顺利地穿过七个针孔,就算乞得了巧。这叫“穿针乞巧”。有些地方是于七月初七正午晒一盆水。灰尘杂物会漂浮其上,结一层薄膜,年轻姑娘们取一枚针轻轻投放水中,仔细察看水中的影子,呈云状、花状,就认为得了巧,叫“丢针卜巧”。也有的不用针,而是用星星草、豆芽等投水乞巧。晋东南一带,则是“蛛丝卜巧”,捉一只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打开盒子,看蜘蛛结网的稀密,密者巧多,稀者巧少。有的地方乞巧的同时还要赛巧,吕梁山区柳林一带,姑娘们用七孔针比赛,看谁穿得快穿得巧,还拿出绣花鞋垫等,看谁绣得好。

山西南部的万荣县,曾有七巧节祭奠拙姑姑的习俗。过去的女子从孩童时习做针工,要学会纺纱织布,学“剪花花”、刺绣等,在16岁出嫁前要学得手巧艺巧,人称“巧姑姑”,否则就被视做拙姑姑。相传有一姑娘心笨手拙,无人相聘,羞愧难当,就投井自尽,变成拙鬼。七月初七晚上,姑娘们要把一只玲珑红绣鞋投入井中,祭奠拙姑姑,嘴里还念叨:“拙姑姑,接鞋着,你拙着,我巧着,三年鞋儿我管着。”这种表面避拙的习俗,实为从反面表达乞巧的愿望,希冀当个巧姑娘巧媳妇,生活美满,夫妻恩爱。晋西北有些地方,男孩子给耕牛戴花环,则是一种男子向牛郎乞巧的形式。

七月七如下雨,则认为是牛郎织女的眼泪汇聚成雨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