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乞食而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乞食而活

分类:【传统文化】

佛教既然处在极端推崇苦行的社会氛围中,自然不可能完全摆脱其影响。在上述衣、食、住、药等“四缘”中,释迦牟尼对食的规定为“乞食”,即靠乞食为生。虽然以后也出现应邀到信徒家去吃供的情况,但就总体而言,早期佛教僧侣仍以乞食为主要生活方式。

所以提倡乞食,与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密切关系。佛教认为,人之所以轮回受苦,是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贪欲。所谓“万恶欲为首”。在各种各样的欲望中,食欲乃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欲望之一。当然,人不能不吃饭,不吃饭就会饿死,也就谈不上修行解脱。但人也不能追求饮食之乐,那只能使人在欲望的牵涉下,永远沉沦苦海。因此,佛教要求人们把饮食看作是一种医治“饿病”的药,只要不饿,能维持生命便足矣。乞食这种生活方式,既可以保证僧侣们有点饭吃,不致饿死;也不致让僧侣们对残羹剩饭产生什么欣羡之心,可杜绝贪欲的产生,因此可称是一种理想的方式。在“四缘”中,释迦牟尼对“住”的规定是:依林间住。即在树下露宿,不准住进房子,也是为了不让僧侣们对住所产生贪爱执着的心理。这条规定推向极端,甚至有“不三宿空桑下”,亦即同一棵树下住宿,不得超过三天的说法,以免对这块地方产生留恋之心。其精神是一致的。

所以提倡“乞食”,又与佛教戒律“不杀生”有关。“不杀生”是佛教的基本大戒。由于佛教认为一切动物,包括虫、蚁、蚊、虻,都是生命在无数次轮回中的不同表现形态,其本质是一致的。因此,“不杀生”这一戒条的涵盖面相当广泛。而释迦牟尼当时活动的恒河中下游是农业区,饮食的主要来源是稻子。农夫在种稻时,必须翻地、耕种,这就必然会踩死虫蚁,截断蚯蚓,捣毁穴巢,造下杀生大罪,招致后世果报。因此,释迦牟尼严厉禁止比丘们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既然自己不从事劳动生产,他们的生活来源就只能仰仗他人,只能乞食。

另外,佛教从来主张“生死事大”,即如何尽快地从苦难世界的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这是每个人面临的最重要的大事。与这件大事相比,其它一切事都是次要的。因此,他们主张把一切精力都集中在修行解脱这一件事上,而把其它的事撇在一边。但是,人必须吃饭,不吃饭是要饿死的。既要吃饭,又不愿为吃饭浪费精力与时间,并且害怕因为吃饭而产生一些障碍修道的副作用,那么,剩下只有一条路――乞食。

《十住经》卷一六专门列举了乞食的十大好处。举其要者,有如下几点:乞食可以很容易地维持生命。乞食的对象是男女老少一切俗人,这可以培养僧侣们平等看待一切人的观念。乞食就必须求人,可以破除僧侣们自高自大的心理。乞食可以唤起施食者的同情心,可以更方便地向他们宣传佛教,让他们皈依佛教。如此等等。东晋庐山慧远在《大乘义章》中也称乞食有两大好处:“一者为自,省事修道;二者为他,福利他人。”说明中国僧人在原则上完全赞同僧人必须乞食这一印度佛教的戒条。

佛教称出家僧人为“比丘”,出家女僧为“比丘尼”。这两个词的梵文原意为“乞士”、“乞女”,就是佛教“乞食而活”饮食规范在名称上的反映。

在印度,随着佛教的发展,寺院经济的壮大,饮食方式也随之有所改变。有些僧人经常应邀到善男、信女家就食;有些寺院从事集体劳动,开办集体伙食。但是,在人们的心目中,乞食仍是最为正统的饮食之道。《十二头陀经》这么说,对于僧人来说,虽有“受请食”(应邀赴斋)、“众僧食”(集体伙食)及“常乞食”等三种得到食物的方式,但唯有“常乞食”最为可取。因为如是“受请食”,被请到的人可能会产生“我因有福德才被请”的想法,从而骄傲起来;没有被请到的人也可能产生“为什么请他而不请我”的想法,从而心怀嫉恨,或者产生“因为我福德太差而不被请”的想法,从而自惭形秽。凡此种种,都不利于僧团的团结安宁,不利于修道。而要“众僧食”则必须随同大众从事各种必需的活动,这样容易引起心理的散乱,属于烦恼因缘,自然不利于修道。所以只有乞食最好。

中国佛教寺庙基本都实行“众僧食”,但以前往往还要派一人外出乞食,以示不忘释迦牟尼遗教。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