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乡饮酒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乡饮酒礼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汉族宴饮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中国自古重仕途,古时有贤者荐升,由乡大夫作主人设宴为之送行。后演为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此宴为“乡饮酒”。行此宴时礼节完整,相袭成俗,谓之“乡饮酒礼”。乡饮酒通常在每年夏历正月十五或十月初一日举行。前一日,司正率执事要预习礼节,其他一应齐具。是日黎明,执事备席,主持人门外迎客,客至,以揖相让。宾客至席,按尊卑依东北,西南顺序坐定,执事相向而立,吆喝歌唱,司正则扬觯。顷刻,执事前行,司正随后,由西阶迁诣堂中,执事站于北,面对宾客。众宾客起立相互敬揖,再坐。执事用觯酌酒交给司正,司正奉酒唱读,然后饮酒,尔后众宾客饮酒。后又相互敬揖。以下依次传觯于座,执觯者也须诵诗唱典,内容为伦理道德、庆贺类,有违章法失礼者,责罚之。酒过三行或五行,供汤。宴毕。宾客依礼,逐一下堂。分东行、西行、主持人与众宾客揖别。出门时,要行三揖礼。清时,主持人多为州县遴访的年高声望的士绅。凡参加乡饮酒者,姓名籍贯、详注名册,称为“乡饮耆宾”,报之督抚。倘乡饮后,间有过犯,咨部除名,并将原举之官议处。 古代嘉礼之一。乡饮酒之礼有四种①宾贤能之乡饮酒礼,指古代三年举行一次大校比,由乡大夫举荐贤能之士于其君,将行之时,乡老和乡大夫率属吏和乡民,以乡饮酒之礼招待被举荐者。②党正饮酒之乡饮酒礼,指乡党举行祭祀等活动时,党正率民饮酒,以正位齿,明尊老养老之义。③州长春秋习射于序(州的学校),先行乡饮酒之礼。④乡大夫招集国中贤者饮酒而行乡饮酒礼。后世也有地方官邀请本地年高德隆者,宴饮于公堂,以示统治者重老尊贤之意,盖是乡饮酒礼之遗意。《通典?嘉礼十八》“郑玄曰:‘诸侯之乡大夫,正月吉日受法于司徒,退而颂于乡吏。及三年大比而兴其贤者能者,以宾礼礼之,献于王庭,曰乡饮酒。’”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嘉礼?乡饮酒礼》:“乡饮酒之礼见于经传者有四:乡大夫三年大比,献贤能于王,以礼礼宾之,一也;党正国索鬼神而祭祀,则以礼属民饮酒,以正位齿,二也,州长春秋习射于序,先行乡饮洒礼,三也;乡大夫士饮其国中贤者,四也。”《仪礼》有《乡饮酒礼》篇。 古嘉礼之一。周制,三年大比,乡大夫宴请应举之士,待以宾礼,既示尊重人才,兼明长幼之序,兴礼让之风。汉晋以来,此礼间或行之。宋制,于科举年贡士之月,由各州县长吏作主人,以贡士与地方年老之乡绅为宾,在学校举行乡饮酒礼。南宋初年曾立法,士人凡不参加乡饮酒礼者,不得应举。行之十余年,士人以为不便,遂罢之。同时下诏,乡饮酒礼由里社自愿举行,官方不再干预。此诏一下,其后罕有举行者。 古代宴飨乡中亲族、地方能人以示尊贤养老的礼节。乡饮之礼始自周朝,行于四事:一为乡大夫会其乡之贤能,以鼓励地方人才,行此礼;二为一族之长宴请亲族、同党,以明长幼之序、习宾主之礼,行此礼;三为州长春秋习射,以鼓励习武;行此礼;四为卿大夫宴请国中贤者,以利风教之陶冶,行此礼(见《仪礼?乡饮礼》)。此礼虽为民间俗礼,但素被视为“王道之始”,由帝王亲行,用以倡导尊贤敬老之风气。自周朝始行,经汉历唐末曾有废。如,后汉永平二年(59)各郡县行乡饮酒礼,祀周公、孔子;晋武帝于泰始六年(270)亲临国学行乡饮酒礼;唐太宗于唐贞观六年(632)录《仪礼?乡饮酒礼》一卷,颁示天下,每年令州县长官亲率长幼依其行礼,等等(见《宋?郑樵《通志?礼三》)。以后各代沿袭前制,乡饮之礼不绝,直至清朝,每年仍从各州县访求年高而有声望之士绅为宾(一人),次为介,再次为众宾,详报都抚,举行乡饮酒礼(见《清会典事例?礼部?乡饮酒礼》)。民国后,此礼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