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书同文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书同文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的文字起始甚早。半坡村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刻划文字,郭沫若先生认为即中国原始的汉字。

自殷代以后,文字在日臻完善的同时,也在逐渐普及。周的金文,属于官方文字,大体上是一致的。晚周时期的兵器刻款、陶文、印文、帛书及简书等民间文字,因区域性的差别,文字形体已显出很大的差别。尤其战国长期的割据状态,使各地的文字分歧更加显著,所谓“言语异声,文字异型”(《说文解字?叙》)正是当时政治、经济不统一的反映。同样一个字,写法往往有好几种,例如“马”字,在齐国就有三种写法;在楚国至少有两种写法;在燕国也有两种写法;三晋的写法也有两种。这种千变万化没有一定体系的文字,因为使用于关东诸国,所以称为“六国文字”。秦朝统一以后,文字异形严重妨碍了全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成为一种潜在的容易导致分裂割据的隐患。秦朝统一文字,是历史发展和维护新的统一王朝统治的需要,因而势在必行。

统一文字示例

秦国在统一前使用的文字与六国文字不同,由大篆演化而来的小篆,亦称秦篆。小篆的形体比大篆更加整齐和定形化,不仅线条简单、均匀,而且改变了大篆的繁复写法,取消了一些异体字。小篆在秦朝统一前已发展成熟,它比大篆要好写好认得多。而六国文字缺乏规律,写法既不一致,偏旁组合上下左右也无一定规律,比大篆还要难以辨认,比起小篆来就更加逊色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整理各国原来使用的文字,规定以秦小篆为统一字体,“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为了推行小篆,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全部用小篆字体书写,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加以推行。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仓颉篇》七章,《爰历篇》六章,《博学篇》七章,总共二十章。传到西汉时有所扩大:“汉兴,闾里书师合《仓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仓颉篇》。”西汉末年杨雄又“作《训纂篇》顺续《仓颉》,又易《仓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汉书?艺文志》)每章60字,共计5340字。秦朝时期所撰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今已失传,但从出土的敦煌汉简《仓颉篇》的残文中,还可看出该篇体式是4字为句的韵文,属于便于传诵的普及文字的课本。

用小篆书写普及标准本之外,传说秦始皇巡游各地时制作的纪功述德刻石,都是李斯用小篆所写。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始皇出巡刻石有以下七处: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刻石;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有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有碣石刻石;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有会稽刻石。以上七种刻石原文除峄山刻石之外,《史记?秦始皇本纪》全部予以记载。秦刻石留传至今的有《泰山刻石》,只残存九字,嵌于泰山下的岱庙中庭;还有《琅邪台刻石》残存86字;另外还有峄山、会稽两种刻石的摹本。泰山刻石和琅邪刻石还有较早的拓本传世。峄山刻石现存于西安碑林。之罘刻石有《汝帖》本,仅寥寥14字。琅邪刻石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从刻石上的秦小篆字体来看,它一方面仍然保留着大篆字体结构和象形文字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则对字体的结构进行较大的整理加工。其整理加工的原则主要是使之规范化,内容包括:各种偏旁形体统一,偏旁的位置固定,每一个字的书写笔数和笔顺基本固定。这种经过统一整理后的小篆,比起大篆文字要简易得多,比起六国文字,其长处就不言而喻了。

在秦朝官方大力推行小篆的同时,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所创造的“隶书”也成为秦朝统一文字的另一种比小篆更加简便的新字体。隶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基本定型在秦统一之前,湖北睡虎地出土的属于统一前的书,即最有力的证据。至于程邈作隶书,看来不过是对已成型的隶书进行过若干整理而已。不管今人所记如何,反正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时,隶书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规范化的字体。这种字体笔划直线方折、简略概括,形体平整,书写方便,又易识别,因此,不仅在民间流行,就是政府书写文件,除重要诏书之外,一般都使用隶书,因此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全国使用较为广泛的字体应是隶书。汉代隶书大为盛行,在经学上用隶书抄录的儒经称为今文经,这样一种文字现象的出现,显然同秦代隶书的发展定型以及向全国推广直接有关。由此可见,隶书的出现是我国文字由古体转为今体的里程碑。出土的秦代度量衡器,很多上边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政府颁发的诏书,还有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诏书,其内容都是关于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刻有上述诏书的文物,现在已经发现的有量、权、诏版3种,其上之诏文,字体都是小篆。秦始皇陵发现的砖瓦,许多带有印文,记明制作的官署及工匠名字,这种陶文种类很多。此外,在始皇陵以西的赵背户墓葬群中发现了27件瓦志,说明了有关死者的身分。这种瓦志是用陵园使用的那种瓦刻成的,记载了死者的籍贯,居里、爵位、名字等等,从其籍贯看,他们都是从关东各地输送来的。陶文和瓦志的文字字体无疑是秦代当时的实物,尤其瓦志的书写者很大程度上是被葬者的同乡,即是原关东六国之人,那么这种字体对于我们了解秦统一文字之后民间字体的实际状况,确实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秦始皇统一文字,使小篆和隶书成为全国通行的字体,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功绩,对我国文化、政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的历史,在秦代以后不断出现过割据局面,各地方言千差万别,但作为全国通行的文字却始终是统一的。文字的统一对全国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特别是对经济、政治的统一和不断发展,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

秦峄山石刻(摹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