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书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书谱分类:【传统文化】 ①书学论著。1卷。唐代孙过庭撰。自称撰为六篇,分为两卷。今仅存墨迹1篇,故有题作《书谱序》。论述正(楷)、草二体书法及学书经验等,见解精到,然而关键处往往为文词所掩,易为读者忽略。南宋姜夔承继《书谱》之意,作《续书谱》1卷,20条,对书体、用笔、用墨、临摹、结构、章法、气韵、血脉均有精辟论述,与《书谱》并为后世所重。②唐代孙过庭自书《书谱》草书墨迹。纸本。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350行,3500余字。衍文70余字,“汉伯英”下缺160字,“心不厌精”下缺30字。其结体遒美,草法周详,论书精辟,为有唐书坛巨制,后世奉为圭臬。现存台湾。刻本多种,其中宋元钓年间(1086-1094)薛绍彭所刻“薛刻本”和清康熙时(1662-1722)安岐所刻“安刻本”最佳。北京故宫博物馆有影印本。 唐孙过庭书,草书,纸本。帖前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标题: “唐孙过庭书谱序”。曾入北宋宣和内府和清内府收藏,其间辗转私人藏家之手,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书谱》是孙过庭所撰的一篇著名书论,又是其亲书著名草书作品。《书谱》的内容主要论述书法的源流,几十种书体的特点,评论书法艺术的标准,以及学习书法的经验,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被当时书家推奖为“故操翰者奉为指南”。其书前半部分较为规整,后半部分则渐次开放烂漫。总的面貌是草法周详,笔势坚劲流利,兼融飘逸与沉着、婀娜与刚健的不同艺术特点,做到质妍统一,墨法清润,颇有右军风度。明代王世贞称: “《书谱》浓润圆熟,几在山阴堂室。后复放纵,有渴猊游龙之势。”孙过庭,字虔礼,陈留 (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官率府录事参军。工正、草、行书,尤以草书闻名,诗人陈子昂与其交谊甚深。陈子昂为其所作的墓丈铭中,可知孙过庭的生平大概: “四十见君,遭谗匿之议……将期老有述,死且不朽。于我何有哉! 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 《书谱》除墨迹外还有多种刻本行世,如宋太清楼本、薛刻本及清安刻本。 唐孙过庭草书法帖,书法论文。署款垂拱三年(687)写记。纸本墨迹,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351行,3500余字。其书草法周祥,笔势坚劲流畅,墨法清润,颇得右军法度;历代习草者,多取为范本。此帖又为著名书法论文,论及书法面甚广,阐述颇多精义,言简意赅,不蹈空疏,在古代书论中影响极大,“操翰者奉为指南”(《四库提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