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二五减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二五减租分类:【传统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行的把地租额减低25%以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北伐战争时期,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其中,占14%的地主、富农拥有81%的耕地,而86%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有19%耕地。农民向地主交纳的地租一般占主要农产品全部收获量的50%,有的甚至高达80%至90%。这种残酷的剥削制度,严重束缚农业生产力。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的推动下,国民政府于1926年在其政纲中提出“二五减租”的办法,即从原来一般占主要农产品全部收获量50%的租额中减去25%,应减部分相当于收获量的12?5%,减租后按收获量的37?5%交纳地租。这种办法因遭到地主阶级的反对而未能实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实行二五减租,办法是不论何种租佃形式,均按原租额减去25%。同时也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地租形式作了某些变通的规定。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在土地改革前,也曾实行二五减租,以减轻农民的地租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