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夸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89 夸张辞格的一种,又称夸饰。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谋求给人突出印象的修辞手法。分夸大、缩小、超前三种。夸大将所表达的事物的形态、性质、作用、程度、数量或速度等加以扩大。如“白发三千丈”(李白《秋浦歌·其十五》)。缩小反其道而行之,如“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 (茅盾《风景谈》)。超前系把后出现的事物故意说在先出现的事物之前,从时间先后上进行夸张。如“请字儿未曾出声,去字儿连忙答应,早飞去莺莺跟前,姐姐呼之,诺诺连声。”(王实甫 《西厢记》) 夸张kuazhang修辞学术语。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意把事实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格,叫做夸张。 夸张kuazhang借助想象,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明显夸大或缩小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南朝梁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又称“夸饰”。 夸张kuazhang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作者在创作时抓住描写对象的某些特征,借助想象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反映事物的某些本质特征,给人以更加深刻的印象。运用此表现手法,目的在于更鲜明地揭示某些事物的实质,突出它的主要特征,以获得艺术效果。艺术夸张必须植根于现实生活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才具有认识和审美的价值。它一旦脱离了生活实际,凭空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性质、状态、数量或程度等,就会变得荒唐,失去艺术真实。 夸张kuazhang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运用夸张,可以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可以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从而起到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的效果。夸张的方式可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三种。扩大夸张就是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缩小夸张,就是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他走路比蜗牛还慢。”超前夸张,就是在两件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同时出现的,例如:“他酒没沾唇,脸就红了。”“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到白面包的香味了。” 夸张kuazhang讽刺性喜剧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它是对所描写对象的某个方面进行相当明显的过分夸大,以鲜明地显示出对象的实质。夸张以至变形能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如影片《淘金记》中,夏尔洛由于女友乔佳答应他的约会,高兴得在屋子里手舞足蹈,顺手抓起枕头捶打,结果枕头打破,鸭绒乱飞,弄得屋子里像下了一场大雪。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既生动地表现了夏尔洛喜出望外的喜悦心情,又使观众发出了朗朗笑声。但是喜剧艺术上的夸张变形,不是毫无原则、毫无根据,不是胡闹,不能违反生活的真实,否则会弄巧成拙,给人以粗制滥造的感觉。此外,夸张的运用还要分清场合,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是不宜用夸张这种手法的。 夸张Kuazhang修辞学术语。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强调某一种思想感情,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艺术的说法给人以超乎寻常的感受,这种修辞格叫做夸张。夸张可以分为普通夸张和超前夸张两类。1. 普通夸张。以真实为基础,在事物的形状、数量、程度等方面夸张其辞,突出事物的特征。夸张的本质是言过其实,因此普通夸张既包括从多、大、高、长、深、强方面的扩大夸张,也包括从少、小、矮、短、浅、弱方面的缩小夸张。例如: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这首诗从数量上进行夸张,渲染山河一色的茫茫雪景,又更加突出了下句 “孤”、“独”的意义。 夸张Kuazhang也叫铺张、夸饰,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对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故意地“言过其实”,加以适当地扩大或缩小的造语手段。如是是故意把事物往大、多、高、强、重、远、长处说,是扩大夸张;如果故意把事物往小、少、矮、弱、轻、近、短处说,是缩小夸张;如故意把未出现的事物说成是已出现的事物,或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事物,是超前夸张。夸张的作用是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可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它又能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运用夸张手法,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否则不能给读者以真实感;并要力求新颖,不落俗套。夸张又常常与比喻、比拟排比等手法共用。 夸张即夸大铺张,言过其实。是修辞学中的辞格之一,是运用丰富的想像,夸大事物的特征,把话说得张大铺饰。在文学创作中,又被称之为 “艺术夸张”,是指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环境等多方面的面貌与特征时,为了进 一步强调和突出作品中人物或事件的某些特点,以引起读者特别关注,往往借助于艺术想像以及富于形象性与感情色彩的语言,对这些特点进行放大的描写,从而增强艺术感染力并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夸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借助于艺术想像与生活经验,抓住所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加以夸大和强调,以突出事物的本质与特征,最终达到增强艺术表现力与艺术效果的目的。 夸张辞格之一,古人也称“夸饰”“增语”“扬厉”“铺张”,用超越客观事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某种事物。运用夸张,可以突出强调人或事物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们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夸张根据表达内容通常分为三类:(1)扩大夸张。把事物尽量向多、长、高、大、快、强、密等方面说。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例中“三千丈”是夸大白发的长,强调诗人愁苦之深。(2)缩小夸张。把事物尽量向少、短、低、小、慢、弱等方面说。如:“走出这一泡尿能浇两圈半的小村,问春汉是老几,怕没多少人能知道。”(严啸建《两个狩猎汉》)例中的“一泡尿能浇两圈半”不是实写,它极力渲染小山村小得可怜。(3)超前夸张。将后出现的事物说成超前出现或与前事物同时出现。如:“他酒没沾唇,心早就醉了。”(王德春《修辞学词典》例句)通常是先喝酒,人后醉,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事物。除了以上三类单纯夸张外,还有融合夸张,即借助比喻、比拟等辞格形成的夸张。如:“身子一贴着地皮,那寒气飕飕地直往肚皮里钻,平日厚重严实的棉衣,这工夫仿佛变成一层薄纸,不顶事了。”(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例中把“棉衣”比喻成“薄纸”,含有夸张的意味,突出强调衣“薄”不能御寒。运用夸张应注意:(1)必须在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进行夸张,不能无中生有,避免出现“广州雪花大如席”的笑话。(2)夸张要明朗、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3)在新闻报道、经验总结、调查报告、科学论文、法令文件中不宜使用夸张。 夸张修辞格的一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故意言过其实,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如“村长阎恒元,一手遮住天。”、“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参见“文学”中的“夸张”。 夸张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创作过程中,作家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些特点往往借助于想象将事物的数量、性质、情状、关系和特征予以放大,以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艺术效果。 夸张辞格的一种。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有目的地扩大或缩小客观事物的原样,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夸张的种类,从内容上分,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从手法上分,有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在运用夸张时要注意合乎情理、有分寸,并且用意要明显,使人知道是采用夸张手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