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夸张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89 夸张

辞格的一种,又称夸饰。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谋求给人突出印象的修辞手法。分夸大、缩小、超前三种。夸大将所表达的事物的形态、性质、作用、程度、数量或速度等加以扩大。如“白发三千丈”(李白《秋浦歌·其十五》)。缩小反其道而行之,如“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 (茅盾《风景谈》)。超前系把后出现的事物故意说在先出现的事物之前,从时间先后上进行夸张。如“请字儿未曾出声,去字儿连忙答应,早飞去莺莺跟前,姐姐呼之,诺诺连声。”(王实甫 《西厢记》)

夸张kuazhang

修辞学术语。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意把事实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格,叫做夸张。
夸张可以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3种。1.扩大夸张。有意把事物往大处说。例如: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❷瞧我磨的剪子,多快。你想剪天上的云霞,做一床天大的被,也剪得动。(杨朔《雪浪花》)例❶极言愁思之深。例
❷极言剪刀之快。2.缩小夸张。有意把事物往小处说。例如:
❸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茅盾《风景谈》)极言月朗天蓝。3.超前夸张。将后起的现象说成在先呈的现象之前或同时。例如:
❹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礼记·乐记》)
❺雨村,士隐二人归坐,先是款酌慢饮,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献斝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笙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晖,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曹雪芹《红楼梦》)例
❹将后起的现象说成在先呈的现象之前。对于这一段文字,清代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中有精辟的论述:“武王克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尧、舜之后。大封必于庙,田祭策命,不可于车上行之。以言乎以是为先务也。”例
❺“酒到杯干”,是将后起的现象与先呈的现象同时。
运用夸张,利于突出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启人联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时能表达鲜明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感染力。运用夸张,首先必须有生活依据,必须以客观事实做基础,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否则就是夸大事实的语病。其次,运用夸张要明显,要与写实分开。(骆成来)比拟(bini) 修辞学术语。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人当作物来写,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方法,叫做比拟。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例如:❶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❷风带着雨星,象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老舍《骆驼祥子》)例❶说的是羌笛吹奏《折杨柳》曲,其声哀怨,似在怨柳(实则怨别)。是把无生物当作人写。例
❷是赋予“风”和“雨星”以人的动作。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使此物具有彼物的特点。例如:
❸正在这时,恰巧有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 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笑着,唧唧喳喳叫个不休。(杨朔《茶花赋》)
❹罗马经历过战争、流血,唯物主义者——战士布鲁诺的思想在自己的人民当中翱翔。(郑文光《火刑》)例
❸把“小孩”当作小鸟来写。例
❹把“思想”这一抽象的事物当作有生命的事物来写。
比拟修辞法适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在童话、寓言、科学小品等作品中,运用得特别多。运用比拟,使动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了,能启人联想,使人倍感亲切、生动、有趣。运用比拟,可以把喜爱的人或物写得活泼动人,增人快感;把厌恶的人或物写得活灵活现,更令人憎恶。因此,运用比拟又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运用比拟,必须掌握所比拟的双方,在情状、动作、行为等方面的联系,使比拟自然贴切。运用比拟,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抒发感情,因此比拟的感情色彩必须鲜明。另外,必须是在情感饱满,物我交融时才能运用比拟形式,不应滥用。
比拟与比喻有密切的关系,但性质和作用是不同的。比喻是利用本体事物与喻体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构成的。而比拟是把拟体事物的特性强加于本体事物。就是说,比拟不象比喻强调甲乙事物的相似点,而倒是着重于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这是比拟与比喻重要的区别所在。比如说“骄傲象隔年的草根”(原句见“比喻”条)是比喻,是因为“骄傲”和“隔年的草根”有相似点:一遇到适当的气候和土壤,就又滋长起来。说例
❷是比拟,是因为“风带着雨星”不可能有“寻找”、“乱撞”这种行为,是强加的,甲乙事物之间没有相似点。


夸张kuazhang

借助想象,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明显夸大或缩小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南朝梁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又称“夸饰”。
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它既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又要离开实际情况,超越现实。夸张在文章中,能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加以集中,突出强调某一方面的情况,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运用夸张可极度鲜活艺术形象,造成强大声势,真实有力地表现客观事物,引起读者联想。如李白的《蜀道难》。夸张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作者的喜怒哀乐往往在夸张中得到张扬,如汉乐府中的《上邪》,意显情足,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浓烈的情感。
夸张可分程度夸张和超前夸张。程度夸张表现为扩大或缩小事物的某种特征,超前夸张是时间上的夸张,把后出现的事物故意说在先出现的事物之前。夸张常常借助比喻、比拟、借代等形式来表现,在民间文学和讽刺作品中经常出现。
使用夸张时,要以“真实”为依凭,合乎情理,掌握分寸,不可主观臆造,信口开河,为所欲为。夸张不是说谎,它是在对事物有异乎寻常的感觉并要把这感觉突出地表现出来时运用的,能增强表现力。它所表现的是感情的真实,而不是数字般的真实。夸张的目的要明确,抓住关键事物夸张。夸张要明显,“饰穷其要”(刘勰《文心雕龙·夸饰》),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运用了夸张。如果夸张与事实难以区别,让人误以为是事实,就毫无作用了。夸张的运用要注意文体的要求,在某些说理文、应用文、科学论著和新闻报道里,不宜使用。

夸张kuazhang

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作者在创作时抓住描写对象的某些特征,借助想象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反映事物的某些本质特征,给人以更加深刻的印象。运用此表现手法,目的在于更鲜明地揭示某些事物的实质,突出它的主要特征,以获得艺术效果。艺术夸张必须植根于现实生活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才具有认识和审美的价值。它一旦脱离了生活实际,凭空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性质、状态、数量或程度等,就会变得荒唐,失去艺术真实。


夸张kuazhang

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运用夸张,可以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可以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从而起到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的效果。夸张的方式可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三种。扩大夸张就是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缩小夸张,就是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他走路比蜗牛还慢。”超前夸张,就是在两件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同时出现的,例如:“他酒没沾唇,脸就红了。”“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到白面包的香味了。”


夸张kuazhang

讽刺性喜剧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它是对所描写对象的某个方面进行相当明显的过分夸大,以鲜明地显示出对象的实质。夸张以至变形能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如影片《淘金记》中,夏尔洛由于女友乔佳答应他的约会,高兴得在屋子里手舞足蹈,顺手抓起枕头捶打,结果枕头打破,鸭绒乱飞,弄得屋子里像下了一场大雪。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既生动地表现了夏尔洛喜出望外的喜悦心情,又使观众发出了朗朗笑声。但是喜剧艺术上的夸张变形,不是毫无原则、毫无根据,不是胡闹,不能违反生活的真实,否则会弄巧成拙,给人以粗制滥造的感觉。此外,夸张的运用还要分清场合,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是不宜用夸张这种手法的。

夸张Kuazhang

修辞学术语。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强调某一种思想感情,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艺术的说法给人以超乎寻常的感受,这种修辞格叫做夸张。夸张可以分为普通夸张和超前夸张两类。1. 普通夸张。以真实为基础,在事物的形状、数量、程度等方面夸张其辞,突出事物的特征。夸张的本质是言过其实,因此普通夸张既包括从多、大、高、长、深、强方面的扩大夸张,也包括从少、小、矮、短、浅、弱方面的缩小夸张。例如: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这首诗从数量上进行夸张,渲染山河一色的茫茫雪景,又更加突出了下句 “孤”、“独”的意义。
❷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这是一首“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诗中以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强烈抒发了对爱情诚挚坚贞的感情。又如:
❸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一》)这一例形容山高却不直接采取夸大其高度的说法, 而换个角度以缩小夸张的修辞方法言天空的低、近,气魄更为宏大。
❹大家对他两个虽然恨之入骨,可是谁也不敢说半句话。(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作者以缩小夸张的方法说明群众对两个地头蛇既恨又怕的心理,也刻画出地头蛇的凶残霸道。2.超前夸张。将后起的现象说成在先呈的现象之前或同时发生。例如:
❺是以圣主不遍窥望,而视已明。不惮倾耳,而听已聪。”(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这是作者对圣贤的君主的溢美之辞,突出其聪明睿智。
❻“请”字儿未曾出声, “去”字儿连忙答应, 早飞去莺莺跟前,“姐姐”呼之,诺诺连声。(《西厢记·请宴》)这一例超前夸张突出描写了张生急于见到莺莺的迫切心情。夸张的修辞作用是突出事物的特征, 出奇制胜, 启人联想,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有较强的感染力。运用夸张,要以真实为基础,以情意的自然流露为基础,用于夸张的词语不致使人误认为是事实,否则有浮夸、造作之嫌。


夸张Kuazhang

也叫铺张、夸饰,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对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故意地“言过其实”,加以适当地扩大或缩小的造语手段。如是是故意把事物往大、多、高、强、重、远、长处说,是扩大夸张;如果故意把事物往小、少、矮、弱、轻、近、短处说,是缩小夸张;如故意把未出现的事物说成是已出现的事物,或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事物,是超前夸张。夸张的作用是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可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它又能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运用夸张手法,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否则不能给读者以真实感;并要力求新颖,不落俗套。夸张又常常与比喻、比拟排比等手法共用。

夸张

即夸大铺张,言过其实。是修辞学中的辞格之一,是运用丰富的想像,夸大事物的特征,把话说得张大铺饰。在文学创作中,又被称之为 “艺术夸张”,是指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环境等多方面的面貌与特征时,为了进 一步强调和突出作品中人物或事件的某些特点,以引起读者特别关注,往往借助于艺术想像以及富于形象性与感情色彩的语言,对这些特点进行放大的描写,从而增强艺术感染力并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夸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借助于艺术想像与生活经验,抓住所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加以夸大和强调,以突出事物的本质与特征,最终达到增强艺术表现力与艺术效果的目的。


夸张

辞格之一,古人也称“夸饰”“增语”“扬厉”“铺张”,用超越客观事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某种事物。运用夸张,可以突出强调人或事物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们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夸张根据表达内容通常分为三类:(1)扩大夸张。把事物尽量向多、长、高、大、快、强、密等方面说。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例中“三千丈”是夸大白发的长,强调诗人愁苦之深。(2)缩小夸张。把事物尽量向少、短、低、小、慢、弱等方面说。如:“走出这一泡尿能浇两圈半的小村,问春汉是老几,怕没多少人能知道。”(严啸建《两个狩猎汉》)例中的“一泡尿能浇两圈半”不是实写,它极力渲染小山村小得可怜。(3)超前夸张。将后出现的事物说成超前出现或与前事物同时出现。如:“他酒没沾唇,心早就醉了。”(王德春《修辞学词典》例句)通常是先喝酒,人后醉,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事物。除了以上三类单纯夸张外,还有融合夸张,即借助比喻、比拟等辞格形成的夸张。如:“身子一贴着地皮,那寒气飕飕地直往肚皮里钻,平日厚重严实的棉衣,这工夫仿佛变成一层薄纸,不顶事了。”(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例中把“棉衣”比喻成“薄纸”,含有夸张的意味,突出强调衣“薄”不能御寒。运用夸张应注意:(1)必须在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进行夸张,不能无中生有,避免出现“广州雪花大如席”的笑话。(2)夸张要明朗、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3)在新闻报道、经验总结、调查报告、科学论文、法令文件中不宜使用夸张。

夸张

修辞格的一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故意言过其实,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如“村长阎恒元,一手遮住天。”、“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参见“文学”中的“夸张”。


夸张

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创作过程中,作家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些特点往往借助于想象将事物的数量、性质、情状、关系和特征予以放大,以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艺术效果。

夸张

辞格的一种。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有目的地扩大或缩小客观事物的原样,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夸张的种类,从内容上分,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从手法上分,有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在运用夸张时要注意合乎情理、有分寸,并且用意要明显,使人知道是采用夸张手法。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