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二人转的产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二人转的产生分类:【中国民俗】 二人转究竟产生于何时,学者们认为很难说得准确,原因是二人转纯属民间戏剧,处于社会的底层,封建文人认为其俗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在文献中不屑于记,这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二人转的名艺人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劳动人民,他们的演出没有文字的剧本,多是即兴演出,成型的传统剧目起初多靠口耳相传,后来才由文人记录,这也是不能十分准确指出二人转产生的具体时间的一个原因。 关于二人转产生的年代,有一处文献资料值得注意,这就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奉天(今沈阳)出版的刘世英著的《陪都纪略》中,在“诸般伎艺门”条下有“碰膑”一项,其中有这样的记述: 逢庙会,人烟盛;堂客喜,碰碰碰。 抱孩子,净发愣;《忆真妃》,梦中梦。 赶车的,更好胜;车马俱净(静)。 这里所记的“碰膑”,和“蹦蹦”音极相近,《忆真妃》这是子弟书的曲目,在这里是由二人转艺人改编演出,而且在当时庙会中演出更是盛况空前。这是记载二人转的珍贵的文字资料,以这条资料推算,距今已130年了。 《中国戏曲志?黑龙江卷》载:“道光年间,蹦蹦戏传入黑龙江。早先年就活动于热河、吉林的原唱彩扮莲花落的蹦蹦戏艺人,随着北上的移民群或个别班社的流入,慢慢在黑龙江的西部、南部和东部流动演出,在这之后,又慢慢流入黑龙江的北部演出。到光绪年间,宁古塔、呼兰府、双城府、滨江道、齐齐哈尔等地,都已经有蹦蹦戏的演出。” 彩扮莲花落和蹦蹦戏传入黑龙江的年代,据老艺人的回忆,多数人认为:1829年即道光九年,热河副都统英和因失职获罪,被流放黑龙江的卜奎,即今齐齐哈尔市,他来时带来一个热河蹦蹦戏班。10年之后,有冀东彩扮莲花落和辽西蹦蹦艺人来哈尔滨上号和田家烧锅即今哈尔滨市香坊区一带演出。 由此可见,黑龙江的二人转是于清道光年间由外地传来的,辽宁的二人转早于吉林和黑龙江,《中国戏曲志?辽宁卷》认为秧歌中的二人转只出现于康熙、乾隆年间的东北秧歌中的“小清场”,其和莲花落等结合应是嘉庆年间。由此推断,二人转的产生约在嘉庆年间,即17世纪末18世纪初。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