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二十四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二十四节分类:【中国民俗】 民间传统生产节令。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每段约隔半月,分列在十二个月里。二十四节,亦是两千年来从农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指导生产的日历,民间把它编成歌谣,好懂易记。除南北地区略有差别外,至今无大变化,仍有指导生产的意义,如《吉林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五月节,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小寒杀年猪,大寒过后又一年。 一般从春日阳气转,到三月清明之间,都是备耕时期,修理农具送粪都在此时。到清明正好种麦。又有“二月清明麦在前,三月清明麦在后”的俗谚,时间掐得很准。随之“谷雨种大田”。立夏到小满种植杂谷,一直到芒种五月节。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边种荞麦。”大旱之年先种的庄稼出不全,最后大都抢在三伏种上荞麦,还可补收一些粮食。其他像立秋到处暑,忙着打靛(靛蓝是一种染色植物,早已为化学颜料所代替,今不再生产)、沤麻;白露晒烟,收获,直到秋分“百谷成熟,稼收野阔”,就等着丰收了。吉林天冷及至霜降上冻之前,就腌咸菜、渍酸菜了。此时家家挖菜窖、贮存冬菜,喂肥猪鸡,等小寒杀猪过年。 关东老榆树(施立学摄) 东北农村贮存猪羊肉及苹果、梨等果类,亦有“绝招”,既经济方便,又能保鲜。小寒之后,年猪要吃到整个正月,必须妥善保存。其保存方法比较简单。农村多在院中背阴一隅将肉埋在雪堆或冰块里,然后浇水,使之冻牢,屡浇屡冻,猪肉仿佛放在天然冰箱里,一直可保存到阴历二月冰雪融化。保存果类,是将果类排置空缺木架上,放半瓶水,使水吸去废气,便可保水果新鲜。另外,贮存蔬菜和水果也可窖藏,既不冻,又能及时排气,可保存一冬。近年研究出科学方法,可保持采集野菜等青翠长鲜,远销国外。 东北也有爱好吃冻水果的习惯。如冻秋子梨、花盖梨、面酸梨、冻柿子,吃时将冻水果置于冷水中一“缓”(读“欢”),食之爽口提神,别有风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