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二律背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二律背反分类:【文化精萃】 康德认识论中的重要命题之一。他在论述“世界”理念时指出,如果把现象与物自体混同,用知性范畴去规定世界,则必然会得出两种互相对立的规定,而且这两种规定都能成立。他认为,这种矛盾的出现,是由于“理性本身一分为二”造成的,是不可避免的。他把这种不可避免的矛盾叫二律背反。他列举四个“二律背反”。(一)正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有界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无限的;(二)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不可分的部分构成的。反题:世界上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可分的。(三)正题:世界上有自由。反题:世界上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四)正题:世界上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它是世界的一部分或世界的最初原因。反题:世界上或世界外没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世界没有最初的原因。 康德认为,理性陷入二律背反的矛盾,证明正题与反题的出发点都是错误的,即它们都混淆“现象”和“物自体”,把只能应用到有限的现象上的范畴应用到无限的物自体上了,这种矛盾证明物自体是不可知的。在头两个二律背反中,正题反题都不对;在后两个二律背反中,正题反题都可能是正确的,只不过,一个是相对于现象界而言,一个相对于物自体界而言罢了。 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把上帝驱逐出知识领域,是有进步意义的。他客观上打破“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不自觉地提出了理性认识中存在“亦此亦彼”的事实,并且指出这种矛盾是理性认识不可避免的,这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是,他在信仰领域又“复活”上帝;认为二律背反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物自体是不可知的,把正题反题绝对对抗起来等思想,则表明他的这一学说的保守、形而上学的一面。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