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二月二龙抬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二月二龙抬头分类:【风俗文化】 “二月二,龙抬头; 大仓满,小仓流。”这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农谚,意指每年农历二月二,是龙王露头的日子,这一天要下雨,而且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因此,这天就叫 “春龙节”。 在汉族人民的心目中,龙王是天上管下雨的神。明人吴承恩在《西游记》第十回里,就有一则泾河龙王因不按规定降雨而被天帝所斩的故事。 唐太宗时,神课先生袁守诚在长安城里西门街上卖卦,有渔夫张稍每日去袁守诚处买卦,算算当日应该在泾河湾何处撒网抛钩,才会丰收。袁守诚是神算子,因此张稍每天皆满载而归。 泾河中的水族大感恐慌,便上禀泾河龙王设法诛除算命先生袁守诚。龙王便摇身一变,变作一个白衣秀士去袁某处算卦,问明天的天气如何。 袁守诚卜卦之后说:“明日辰时布云,巳时打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龙王笑道: “准的话,我明天送来课金五十两,不准的话我明天来砸你的招牌,不准你再留在长安城中妖言惑众。”说罢,扬长而去。 龙王心想,长安城有雨无雨,该下多少,是他在管,只他知道,算卦的一定是胡说八道,这个赌他是赢定的了。岂料回去后却接到玉皇大帝派金衣力士送来圣旨,要他在明天施雨普济长安城,并且下雨的时辰、数目,与算卦者所说的丝毫无差。龙王吓得目瞪口呆,手下建议他把下雨的时辰改动一下,雨量也比规定的少些,不就赢了那算卦的吗? 龙王便晚了一个时辰落雨,并减了三寸八点雨,然后又化成白衣秀士,来势汹汹地来到袁守诚处,要砸他的摊子赶他出长安。袁守诚笑曰:“我不怕,我不怕,倒是你这条泾河龙王干犯天条,难逃 ‘剐龙台’ 上的一刀了。” 龙王大惊失色,慌忙跪下向袁守诚求教逃生之法,袁守诚告诉他说,斩首官是朝廷中的魏征大臣,要他去求告当今皇上唐太宗,请唐太宗在明日午时三刻缠住魏征,龙王便可逃过一死。 泾河龙王向唐太宗求救,唐太宗第二天中午便留住魏征,要他陪下棋。不料下到午时三刻,魏征在棋桌旁打瞌睡,梦中元神出窍仍旧赴天庭斩下了不按规定下雨的泾河龙王。 这个故事说明了人间的雨传说是各地龙王所施降的,而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惊蛰,据说,冬至以后,龙进入了冬眠状态,睡了好几个月,到了惊蛰这一天,春雷一声,经过冬眠的龙王惊醒了。所以每到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汉族民间各地就到江河水畔祭龙神,盼望龙王兴云布雨,以求五谷丰登。 “二月二,龙抬头”,在中国北方各省区的汉族中是一个普遍而重要的节俗。北方农谚云:“二月二,龙抬头,抬头遍地牛。”早些年,这一天素有“引进勤农,送走懒龙”的说法。一大早,人们把柴灶里的灰,一拉溜地撒到河边或井旁,其状蜿蜒,取其送走懒龙之意。然后取河边、井旁的黄土,一直撒到自家门前,意在引进勤龙,以待五谷丰登。这一天,男子剃头以长精神,再贪玩的后生也要收收心思,准备春耕了。过去有一木版年画《皇帝耕田图》,画中手扶犁把,正在耕田的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嘴上留着胡须的皇帝,牵牛的是一位头戴纱帽,身穿袍服的七品县官。牛旁的文臣一手提着竹笼,一手撒种。还有一个学士装扮的人在一旁观看。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背景是城墙城门,远山浮云。画上有诗一首: 二月二,龙抬头, 天子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 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 五谷丰登太平秋; 古人杳然不见面, 今日纸上又相瞅。 天津等地有个习惯,二月二这天,老太太就会手拿条帚疙瘩,挨着屋的打炕沿,嘴里还不住地念叨着:“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如果孩子们笑话,老太太就会板起面孔告诉儿孙:“二月二百虫出洞了。我这一敲打,吓跑了毒虫,你们就不会挨蛰了。”有的地方,出嫁姑娘还兴这一天回娘家。 二月二和祈求龙王行云播雨有关。据说武则天称帝时,因为她灭唐兴周,玉帝便命四海龙王三年不准向人间降雨。于是大地冒烟,庄稼禾苗枯死;人们断绝了生路,呼天号地。司管天河的玉龙目睹这种惨象,心中不忍,便偷着向人间行雨。因而触犯天条,被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山下。“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登灵霄阁,金豆开花方可归。”人民感戴玉龙,千方百计地起救出雨龙,就四处去找金豆子。世上哪有能开花的金豆?二月初一的这一天,一个老婆婆背着一袋苞谷上集去,不小心袋口松开了,金黄的苞谷撒了一地。人们心头一亮,说这不是金豆子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家家户户炒起苞米花。二月二把苞米花供当院,有的还送到玉龙身边。玉龙见了大喊:“太白老头,金豆开花了,还不快快放我回去!”金星老眼花,只见大地上黄灿灿地开满金花,便信以为真,一招手,镇压玉龙的大山被收走了,玉龙抬起头来,腾地跃上云端,天上顿时下起喜雨来。从此以后,每逢二月二,人们都要炒苞米花。有的地方还炒黄豆、大豆、豌豆、面豆,用来纪念龙头节。陕北、晋西北一带,与迎龙、救龙得雨的说法有异,认为是由“魏征梦斩老龙”而来。早上要吃“接龙头捞饭”,表示搭救亡龙;中午吃“粘龙头糕”,表示把龙头、龙身粘在一起。还有种种祭礼仪式。 民间传说。三年大旱无雨,有对青年夫妇历尽千辛万苦,到龙山取回了劈山的千斤大斧,劈开了黑龙潭,放出了青龙。青龙腾空而起,在团团祥云下直上重霄,霎时天昏地暗,乌云翻滚,雷声大作,大雨倾盆而降。为纪念“龙拾头”,大家约定,二月二,太阳不出来不打水,以免取水撞伤龙头。无水时就烧干锅,炒豆吃。童谣有: “二月二,炒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