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二次葬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二次葬

分类:【传统文化】

指采用风化、土化、火化、水浸等不同方式使死者的皮肉、内脏等软组织腐烂之后,把骨骼收拾起来再作一次或两次或更多次处置的葬法。①又称“捡骨葬”。壮族丧葬习俗。见“捡骨葬”。②布依族丧葬习俗。又称“浅葬”。贵州独山一带的布依族人死后,若死者丧日与生辰吉日不和,可先刨个坑,把棺材放在坑中,盖上少量的土,待择好日期后,再正式安葬。③也有的民族,村寨、部落搬迁,为使其死者灵魂永随,故挖坟取骨再葬。④现在各民族实行的火葬,均属二次葬。

又称“复葬”。鄂伦春族葬俗。成年人死后风葬(树葬)一周年或棺木自然脱落后,亲属们集中于风葬地,由死者的儿子或外甥动手捡拾遗骨,装殓入新制的棺木,进行土葬。有的地方二次葬时还要举行“过火”仪式,即用装有遗骨的棺木驮在马背上,让马跳过火堆。据说举行过火仪式,死者的灵魂才能永远离开,亲属们也就不必再牵挂了。

又称“迁葬”、“拾骨移葬”,几乎遍布江西省。迁葬的原因一是因做客或出外谋生而死于异地他乡的,由于路途遥远或经济困难等原因,不能及时运尸回乡,便就地掩埋,以后再迁回安葬;二是因第一次安葬后,家里人病畜死,祸端不绝,经请巫师或风水先生查看,诊断是死者坟犯凶煞,须将尸迁出,另寻吉地安葬。全南、寻乌、石城等地客家人极重视前人的灵牌和尸骨墓葬,历来有拾骨移葬的习俗。在亡故者下葬三年后,一般选在冬至前后备好阔口陶盎(俗称“金盎”),到时请人掘开土坟,将遗骨拾入陶盎内,移葬到选好的坟址,所以又称“瓮葬”。移葬造坟,也叫“做风水”,坟头用青砖或石块浆砌,正中镶大理石墓碑。

墓地通常由族中兄弟帮助选定,大力义务挖坑。灵柩抬到墓地后,道公先挥法刀驱走“天精”、“地精”,然后用一条小绳子牵一只小公鸡在坑内扒土,俗称“开穴”。之后,大力便将棺木抬入穴中。这时,道公将一只小公鸡的鸡冠咬破,让鸡血滴在灵柩及墓穴四周,然后用法刀撮一点土抛撒在穴内,孝子孝女儿也接着抓一些泥撒在棺上,最后大力们一齐动手铲土埋棺、起坟、焚化柳车。新坟起好后,孝子孝女对新坟三跪九拜。送葬者回去时,另择新路回家,同时,从坟上抓一把泥土,回去后撒在畜栏或门口,丧家则大多撒在厨房边或逝者睡过的床下,俗称“取福”。

首次葬称“大葬”、“长坟”,坟长方形,不设墓碑。三年后开坟取骨骸,并放入长圆形陶坛“金埕”中,择日安葬。二次葬的坟墓为圆形,设石墓碑,俗称“葬山”、“改葬”、“圆坟”。

二次葬存在于互助地区。即火化后再行土葬。一般用木筷子拣骨灰核(主要部分,其余部分撒于高山顶)按头、脸、肩胛、脊椎、腰、胳膊、手、腿、脚的顺序装入一个1尺5寸长的小棺材内,用红布包好,红丝线扎紧,暂时埋在火化处或临时选定的地方。待来年(也有放两年的)清明节鸡叫前,转葬于祖坟地。系浅葬,深约一寸,上成圆锥形。讲究夫妻合葬,男左女右。其他按祖系长幼排列。

在青海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有许多“二次扰乱葬”的现象,说明此种葬俗由来已久。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