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二牛抬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二牛抬杠分类:【传统文化】 旧时传统耕犁方式之一。流行于西北、华北各省以及云南、西藏等地。是以一木质横杠的两端,分别系于两牛牛角上,犁架与横杠连结,以牛角曳犁。始载于《汉书?食货志》。敦煌千佛洞北魏时期的洞窟中,绘有二牛抬杠的壁画。《蛮书》载有唐代云南地区二牛抬杠的情景:“每耕田用三尺犁,格长丈余,两牛相去七八尺,一佃人前牵牛,一佃人持按犁辕,一佃人秉耒。”据考,“格”即为“轭”。西藏地区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亦有悠久历史。据《西藏王统记》载:上丁二王时(约公元前2世纪),藏族的先民已“制犁为轭,合二牛轭,平原以为田”。本世纪中叶,边疆地区部分少数民族仍使用这种耕犁方式。 我国西藏及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藏族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农业耕作方法。我国西南的傈僳、门巴等少数民族也采用此种耕作方法,至今仍在使用。是藏族人民吸收了内地汉族的耕作方式,加以改进,将一木质横杠分别系于并列的二条牛的牛角上,此横木中部又系一竖杠与后面的犁相连接,利用牛角的力量拉犁耕田,一人在前牵牛,一人把犁,一人在后播种。此耕作方法在公元2世纪就已出现,历史悠久。 亦称耦耕,传统犁耕方式,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等藏区。这种农耕方式起源甚早,在敦煌千佛洞北魏时期的洞窟中,就绘有二牛抬杠犁耕壁画; 《蛮书》中也载有唐代云南地区二牛抬杠的情景; 《西藏王统记》载约公元前2世纪藏族先民“制犁与轭,合二牛轭,垦平原以为田”。其方法是,先在两头耕牛的颈上横架一根约长130多厘米的木杠,然后把犁拴在横杠上,一人掌握犁把并赶牛挽杠带犁前进。另一种方法是,将犁辕前端系于一横木上,再将横木架于两牛的额上并缚于两角,使牛以头顶推挽犁向前。每日两头牛可犁地5克左右。 藏王松赞干布时期,提倡“开拓荒地”,鼓励发展水利, “引水灌溉, 又在谷口处垦田引水浇地”,实行了旱灌涝排。在耕作方式上,改进生产技术,普遍使用藏语称作“托尔岱”式的“二牛抬杠”,即在两头耕牛的脖颈带上牛轭,将两头耕牛并排系在一起,让牛曳引犁头,用这种方法进行农耕的方式被称之为“二牛抬杠”。由于采用这种生产技术从事农业耕作, 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因此,在广大藏区至今还沿用着这种耕作方式。 西藏农区通常称犁地为“翻地”。 耦耕。在西藏农区,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由来已久,据《西藏王统记》载:“上丁二王时(约公元前2世纪),藏族的先民已制犁与轭,合二牛轭,垦平原以为田。”直至今日,拉萨郊区的农民仍使用耦耕:在犁辕前端系一横木,横木叫“轭”,不架在牛颈上,而是架在两头牛的额上,用绳拴在两牛的角上,使牛以头顶推挽着犁前行。而山南、日喀则地区耦耕时,将轭架在牛颈上。 木犁。1951年以前,铁质农具极缺,木犁仍是主要农具。犁尖为木质,用青木削制而成,入土仅两三寸深,有的地方在木犁尖上包一层铁皮,以提高工效。后来木犁的犁尖发展成铁质的。1959年后出现了新式7寸步犁,再以后又陆续用上了手扶拖拉机牵引的机制犁。旧犁犁地时一般用牛、驴、骡、马牵引。 山南桑日县春耕仪式(张鹰摄) 踏犁。生活在错那县勒布区的门巴族的生产工具踏犁,用青木制成,犁口稍尖,正面平滑,背部圆凸,长约1.6米,犁头上部置一横木,用于脚踏翻土,一掘一退,类似用锹翻地,是门巴族独具特色的掘土工具。踏犁由成年男子使用。木犁。 木犁。门隅木犁是用青木做成的“人字杈”,一人扶犁,两人拉绳牵引;有时也用畜力,用二牛抬杠的方式犁地。墨脱地区使用的木犁犁铧是用坚硬的乌木制作而成的。犁身长约3.5米,犁铧宽约15厘米,长约27厘米,犁地时二牛抬杠,一人驾犁,一人牵牛,犁铧能入土20厘米左右。缺乏畜力时,由两名男子拉犁,犁铧入土稍浅。 手拿踏犁的门巴老人(张鹰摄) 墨脱门巴族用粗青木做的小锄头“欣嘎拉当”打碎耕地里的硬土块。耕作中多用从藏区传来的铁制工具。门巴族有自己的铁匠,但他们平时只能打制和修理一些简单的农具。勒布门巴族现在普遍使用传自藏区的大、小铁锄,大的用于锄地、平地、碎土等,小的用来平地和锄草。 门巴族锄头(张鹰摄) 旧时,西藏的农田呈条状,零星分布在江河河谷地带,大多面积小、土层薄、肥力低。每年约有四分之一的休耕地,即歇地。多为旱地,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雅鲁藏布江中游沿岸和年楚河、拉萨河、雅隆河、尼洋河一带水利较好,是主要的产粮区,为西藏“粮仓”。 在日喀则杜素厝卡,庄园的土地分为秋耕地、春耕地、夏耕地和不耕地,耕地时根据土质的不同,耕的深度和次数都各不一样。春耕浅不碍事,夏耕越深越好。一块地需要犁几遍时,犁的路线就得交错进行,即第一遍由南往北,第二遍则由东往西,这样犁过的地不会“水中藏鱼”,就像有波纹的水,最有益于保墒。 秋耕地。秋天庄稼收割后,趁地未干,立即翻耕。此时,正值草木枯萎,把草根翻上来,经秋日暴晒后,能减少次年地里的杂草,还能把麦茬和杂草翻下去,使其腐烂变为肥料。秋收后、冬灌前,秋耕地最好耕三遍,但因劳力不足等原因,大多只耕一遍后就灌冬水了,灌过冬水之后就不能再耕了。 春耕地。春耕地大多是靠近山沟的旱地,因为秋收以后,土已板结,无法翻耕,这种地地势高,又无冬水浇地,等到春天浇完春水后才能进行春耕。藏历一月底开始春耕。有耕三遍的,一般人家只耕一两遍。 夏耕地。夏耕地是歇地,从夏到秋要耕八遍,且必须用45厘米左右的新铧深翻,一般深度能达到37厘米,目的是把杂草根翻露出来,利用太阳光晒死杂草。 耙地。犁过的土地要用木耙耙过。木耙为木制长方梯子形,前后梁上的齿孔内装有棱锥形耙齿,前十齿后十一齿,交错固定。耙时平放地上,牲畜在前引,人踩在耙上或在耙上放一装有石块、土块的筐子,以增其粉碎地里土块的压力。 杜素乡人的耕作习惯是春耕、夏耕和秋耕以后都不耙地,等到放过播种水以后的半个月左右才耙一次。如土质比较松软时纵横耙四遍即可,如遇土质较硬的“卡如”和“它玛”地,要耙七八遍。下种后的地要耙三遍,第一遍顺犁沟耙,第二、三遍横耙,最后再围着地边转一圈,谓之“耙边”。 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发明,西汉时进一步推广到全国。西域是屯垦重点,随着屯田士兵西来和汉皇室公主嫁到乌孙,这种技术也传到了西域。但那时的牛耕是“二牛三人”,就是两个人分别牵着两头牛在前引导,另一人在后面挽犁。到了南北朝的时候,西域牛耕已经发展为“二牛抬杠式”,即一个农夫可以顺利地赶着两头牛耕地。这种办法的关键,是用一根木杠把两头牛牢牢地联结固定起来,使两头不听话的牛互相牵制,而不得不听命于农夫的驱使。这根简单的木杠既节约了两个劳动力还提高了效率,所以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才被新式农具和拖拉机所代替。 是一种耕地方式,耕地时由两头牛(或其他牲畜)牵引,俗称“二牛抬杠”。旧时用五爪犁,后来被壁土犁所取代。有单壁、双壁两种,因调节犁耕深度不同又有三铆犁和四铆犁之分。二牛抬杠除犁片为铁制外,其犁柄、弯把和前杠均为木制。20世纪50年代后,宁夏陆续推广铁制的山地步犁、铁辕七寸步犁和五寸步犁、单轮双铧犁或双轮双铧犁,川区多改用新犁,但在贫困的山区,二牛抬杠仍然在使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